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情与乡音(20)

(2022-12-07 09:05:07)
标签:

毛乌素沙漠

回忆与记忆

传统文化

乡土民情

义工的祝福

自家修建房屋纪实

我从16岁开始至74岁,先后修了四次住房,现在回忆起来,有第一次最艰难因为第一次三缺乏条件首先缺乏是没地,第二个缺乏是无粮食,第三个缺乏木料。由于三缺乏的原因,三间土木结构的简单房子拖延了五年才修起。

为什么缺地基?因为先人们当年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加之人口不多,又是新落户,生产条件落后。选择住房基地时,就选择一个很小的沙坡边,仅仅能房屋。后来子孙们多了分居时,一家只分到很小的一块宅基地。如同我家当年,三户人家住在一个院子里,每户人家只占100多平米,要多修一间房子没地基。因而,我这次要修房,必须移出去,否则兄弟们成家后怎么住?

第二个缺乏是粮食不够吃 1962年前后全国人民闹粮荒,人人吵着肚子吃不饱,我家也不例外。修建要用人,无粮食怎么用人。第三是木料也不够当年本村全部树木权收归集体所有,即给批点,也还是不够用。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全家七口人,房子烂的住不成了,怎么办?是其成,还是想办法克服困难我思来想去,还是先找地方,有了地方再说。于是白天走到处看到处,晚上睡下来还在想怎么对待眼下的困难

后来反复思考,独自决定,这次修房一定要在外边找地基。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终于排出了工序基选在西沙梁上,先平整地基,再找木料最难的还是粮食问题解决不了所以从16岁开始准备,到21岁才把房子盖起来,历时五年。在这五年当中,我和兄弟们一有时间就和沙梁结伴和泥打交道,吃了不少的苦出了许多的力。找到了新基地,修起了新房子,这就是我第一次修房子的经过。

我第二次修房子是在1975年,此时我和二弟已经成家,家中劳力已经很强了,可是经济仍然困难,老人和三弟为一家,我和二弟各一家。五间房子咋能住下?只有修才是办法,尽管没钱,硬着头皮还得修。这次修房比第一次的条件可好了,有劳力有材料地基,“三缺”变成“三有”。仅用了十多天,两孔砖窑就修起了,当时由落后转为先进了,在众人的眼里再也不敢小看我们了。但是难处照常存在,因为一户人家住一个窑洞太少了,不管咋样住着再说如此一住就是10

1985年我再次离开找了较为方便的新宅基地。新地方有几大特点,一是种地方便平入;二是泥土方便,圈畜牧的圈户能用土墙,再不用扎篱笆;三是离水近,火着了担水也不用着忙。利用水发展田地,很容易。

这次修房子,是有所准备的,应有尽有。我记得那年天气很好,正月十几动工,二月初几就俊工共用11天。每天几十人到场,大家有说有笑,像个小会场。这套住房我一住就是35年,居住期间的确方便。刚住下时也不过是半亩地的样子,后来我利用水利拉沙的办法,不到几年就淤出了一块好地,现在全长了青草,可养羊数十只,成了宝地。但根据当前的形势,我还是按新思路,不断修改新地方,更为有益。  

我已经年近古人了,子女们都成家立业了但是我看到自己营造管理了近40年的一块沙,煤矿成采矿采煤区了,如果不利用,就等于白管理了几十年。于是,我建议儿女们在这块儿地方上修几间房子,当下手头会有一点儿紧张,但事后一定无坏处。儿女们同意我的意见,我就提前好了地基。

20197月,边打井,边架电,边买砖,边运工,240平米的房盖起来800米的两羊圈也修好了。2020年春季,在另一个地基上新修了10单楼板房子,院子可停30部小车,家中可住50人,假如有人利用,还可以收一点用于我的养老。

房院内修了五间房,都铺了地板,通了水暖。今年又一次进行了粉刷,门窗全部就绪,间均可住人。

本次修建可能是我最后的一次吧我想这次修建我对子孙们有一个好的交代,如煤矿要征,还能有点儿收入,不还可以自用。我对这次修建十分满意,首先交通方便,运煤专线在门前,远不过百米,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房屋的坚固都是头的。一套大门尺寸大小颜色的鲜艳古铜色,两边门墩墩的特瓦,顶上又加放太阳能底座,谁见谁爱,赞不绝口。我已经下半年了,真正的舒服得到了安度晚年的优良条件。

榆林 清水河畔 纪老先生的回忆与记忆。真情与心声,念念与祝福!静心回首,感悟变化,乡情与乡音,过来人的写照。文化义工,积累文明。是为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