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与乡音(12)
(2022-12-02 09:33:37)
标签:
人类文明继承与传承精神留存乡情与乡音文化义工 |
农村集体办猪场和鸡场的丁点记忆
1960年正是国家实施“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大跃进年代,双山公社为了实现“养猪业必须有个大发展”的宏伟目标,决定在东河大队办猪场和鸡场。为了利用水和燃料的便利,地址就选在了纪家河生产队。
农历2月份,公社就派来了党委委员关丁江,干部刘云高,还有公社聘请的李家峁大队的李万林等三名同志,他们的职责是关丁江为猪场的书记,刘云高为主任兼经济出纳,李万林为厂长,大队的书记、大队长、会计分别兼猪场的副书记、副厂长、代会计。
为办好猪场的基建工作,大队还成立了10个人的专业队。一边盖办公室,一边修筑圈舍,一边还要种植养好猪的饲料地。
那时的建筑十分简陋,办公室盖了两间土木结构的房子,办公、吃饭、起居全用它,还安装了一部有线电话。
猪舍更简单,用土坯打墙的办法,造了一个东西长、南北宽的长墙圈子。上面用柴草盖了一个棚以防雨雪,中间全部用柳梢给扎成篱笆,分成小圈,一个小圈喂两头猪。猪的食槽都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猪的来源都是卖社员个人的,质量很差,共养40头母猪还没有一头公猪。中间母猪有发情的,还要赶在大河滩塔公社的小河岔社员家里交配。
后来县畜牧局给分来了两头小白种公猪,不久因管理不善发生毛病死了。
鸡也是买家户老鸡,鸡场只有30多只,喂的饲料就是豆渣渣,鸡蛋也下的很少。
那时的分配政策是大队一级核算,猪场占用了纪家河杨条的12亩耕地,全部种的糖萝卜等猪菜,青饲料是国家供应的豆类,3个喂猪员工,喂到八九月间,猪的数量越来越少,鸡也越来越少,猪、鸡都没有得到发展,相反还赔了本,猪、鸡厂都停办了。
榆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