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与乡音(5)
(2022-11-30 10:06:20)
标签:
人类文明乡情与乡音精神留存继承与传承文化义工 |
姐姐帮我度难关
1963年的春天,陕北大地春风和煦、阳光灿烂,农村一片繁忙景象。农民们在清明前就种好夏熟作物。由于气候调和,作物一出苗就长势喜人。社员们早早就把杂草除的干干净净,盼望早日吃到新粮,少挨几天饿肚子。
四月下旬,青稞已经怀胎,肚子大大的;小麦也收起把,开始怀胎了;豌豆快要开花。就在4月24日中午做饭的时候,北方起来一块黑云,刹那间,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杏大的冰雹降在了东河的田间道路,坡坡坬坬,刚开花的豌豆茎叶打断了,青稞腰折两截,小麦截成秃茬子。妇女们心疼的有嚎的、有哭的......男子汉也束手无策。
公社干部下来了,国家把荞麦籽也分来了,赶快重种秋收作物。那个时期国家正在闹粮荒,滩水地区的群众一般不给供返销粮,没有粮食基础的人就挨饿肚子。本来就在低水平线上生活的人,粮食没有了收成,更是雪上加霜。此还不算,天要把人往绝路上赶。俗话说,雹打过的庄稼,狼咬过的羊,到底也成不了什么大事,受伤的糜子、谷子、土豆东倒的、西歪的、少头无叶的,长好也不过是六七成收成。正在秋收作物穗子刚出齐,又一次冰雹降了下来,这一次没有前一次严重。眼看这一年的粮食没有多大的收获,下一年的光景怎么过?
远在内蒙的姐姐知道这一情况后,要我上他们家来,他那里草籽(沙米)还可以,你来楼上一段沙米,好渡明年的日月。当下他又联系好了邻居回大保当探亲的人把我引上来。
那年我18岁,身体很瘦弱。六七月初,我从家里动身,在大保存当找到了那位探亲人,一同上路。人家骑驴,我步行走了六天多,到了姐姐家,七月天的沙米还是一片绿。我和姐姐的兄弟们放了几天驴,又休息了几天。
过了几日,地里的小糜子成熟了,耗子开始榨的往地洞里寄。姐姐提示说:“我给你找根耗键,你试看能否掏点糜籽”。我照她的意思办了,掏了几天耗仓,还捡的好几升糜籽。
此时,姐姐已去她们种地的八区割糜子了。我要过几天后,坐上队里的胶车来到她跟前拾上一些糜穗子。我照她说的办了,几天后跟着队里的胶车到了她们的场子上。
八区地方种地与榆林不相同,是采用轮换地块儿种地的方法。一块地长约400余米,宽约20米,一段地就有十多亩,都用双铧犁翻地,两头牛才能拉动一部步犁,一早上一套牛犁只走几个来回就够数了。
那一年,八区地方也是大旱之年,糜子种上一直未下雨,长的不足二尺,只出了个穗,头就晒干了,一穗糜子没有多少颗粒。
那地方收割下的庄稼全用三套骡马架的胶车拉,人用铁钗装车,撒下多少就不管了。我就跟在后边捡,一天只能捡几升糜子。我捡了十来天,每天捡的都背在场边。没有捡头了,姐姐又央告的两位好心人,用队上的骡子架上石滚子,一阵打的给我装在麻袋里,够八斗多。又梢带在胶车上,我和姐姐也同车回在她们家里,将糜子放下。
此时,乌兰素的沙米也成熟了。我从来都没有干过那些活儿。沙米是一种带刺的野草,就是有籽,籽粒极小,可以当粮食吃。我用锄头砍了十多天,一边砍一边背在场上,最后又用连架打了十多天,快有一石。
农历10月份,天气也冷了,我的沙米也收拾完了。姐姐说,兄弟你先回去,那点粮我有机会给你碾成米,什么时候我们队上回咱们家拉椽的牛拉车给你捎回去,反正不用你们上来驮。
正当我们家急用粮食时,几样粮食都给我捎回来了,解决了我家七口人的吃饭问题,使我们家顺利的度过了一次大灾年。村院的人一致夸奖说人家的女的才养成了。确实那个年头太可怜,一个人一无车二无畜,几百里路上、运都运不回去。假如没有姐姐帮我运转,有粮食也难以吃上。
以后多年里,每说到这件事,我们兄弟们都说姐姐是咱们的救命恩人。
榆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