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与乡音(4)
(2022-11-29 16:12:11)
标签:
乡情与乡音人类文明继承与传承精神留存文化义工 |
东河小学的发展记忆
一、因陋就简,讲究实效
翻开东清水河古代的文化历史,它的真实写照应该是“自古无学房,男女都文盲,长眼实瞎子,书信不来往
1953年秋季,上级给东河村分来一名公派老师,大伙儿得知信息后奔走相告,异口同声,今冬分来老师了,咱们的娃娃们能念书了。
当时国家的地方基层组织还没有健全,东河村也是一盘散沙,虽说分派来了一名公派教师,人家还带着家属。他们吃住的问题怎么安排,校舍又如何配备,孩子们怎么动员,这一连串问题都摆在大家面前。怎么办?大众一致推举谢家河村的谢春珍为代办学理事,此事由他来主办。
那时全村只有20余户人家,绝大部分人家的生活都很贫困,短时内新修一所学校谈何容易。
谢理事小时候在外村的私熟念过两冬冬书,成年后深知文化的用途不可估量。一直热爱文化事业,说话有人听,办事能力强。因此,大家推举他为办学理事,他担任理事后,就主动去找生活条件较好的纪拜明、纪秉万、庄怀章等人商谈办学事项。几人商量后,一致认为办学是好事。只要有老师,咱众人出主意,人多力量大,想尽一切办法,非要把学校办起来不可。他们决定:首先解决老师的食宿地点,再解决教室问题,然后再动员娃娃们上学。
为了方便孩子们上学,谢家河是个中心地点,临时校址就定在谢家河。他们了解到谢世旺家里有空窑,就找到谢世旺说明办学的情况,谢世旺也很支持,同意将空窑借出来。他们又说到教师的住宿,谢世旺说,我们后间子也空着,只要老师不嫌,也可以借出来,你们看好不好?他们几个听后,都很高兴的说,这下就把大难题解决了。
接下来还有个桌櫈问题。他们想了两种办法,一是凡有旧书桌者或小炕桌的人家都给学校借出来,如有损坏,以后赔偿;二是谁家中有废木板也借学校,支撑起来代替课桌子用。
就这样提前将办学的条件准备好了,老师进一村,有吃处、有住处,学生有教室,有桌子,关于办学的事情,顺理成长。老师满意,大家高兴。
然而,孩子们到校后,又有新问题出现了,因为几代文盲,根本不懂学校这回事,光知道把孩子打发到学校就对了,什么笔墨纸砚都一无所有。谢理事又和老师研究上门说服家长,开始买不起纸笔,用沙盘来写。经过老师的反复强调,学生们写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50年代初,农村有个学校还是个佳话,外村的人听说东河办起了小学,乡亲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念两天书。在冬季农闲了,大龄少年来了,二十来岁的青年男女也来了,校舍又有点紧张。谢理事又给老师说,外来的学生来多少收多少,教室不够用,我再向群众借,老师也听他的话。为了让新来的学生有教室、有住处,他又和另外一户人家借的房子一间,把外村来的学生都一一安排妥当,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致好评。当年冬天就有学生30多名。
二、集资修校舍。
1954年春季,乡上又通知谢理事开会,研究修学校问题。到了会上,乡长提出县上要求,我乡今年要修一所正规学校,你们看往哪个村修?刘占峁村的同志提出要往他们村修,还要东河村的人来承担些费用。谢理事说:“我们已经办起学校了,就是没修起校舍,只要上级支持,我们自力更生,不要外村支持。结果乡长同意在东河办小学。
会后,谢理事回到村上,很快就召集原来那些积极办学的人,研究新修学校的有关事项,几个人经过仔细考虑,拿出了一个具体实施意见。
(一)选校址
(二)筹集物资
(三)谁来担任匠工。那阵农村的工匠艺人是第一能人。虽说苦活,人家还是搞技术的。所以,一动匠工就要钱了。大家正为此事难为情时,庄怀章开道了“匠人由我来当,工资以后再说”。这下大伙的眉头放开了。
筹资完毕,正是农历四月中旬,也是修建的适当时间,紧接着就破土动工,计划20天就要修好。
单干时的条件实在落后,就连打墙用的一点泥,还要用牲口驮,人用土车推,木料都是人工抬的。尽管条件艰苦,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了半个多月的功夫,五间教室盖起来了,虽说是不怎么高档,但也算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了。东河的孩子们,至此以后再无没有上学的。
三、新校舍的落成
1959年,因为上学的孩子多,教师不够用,大队决定重新修教室六间。本次修建与前一次大不同。一是由大队领导直接管,二是大队有集体资金。因此,这回修的校舍按当时的条件是最好的。六间房子,四间为两个教室,两间是教师的办公室。门面全是玻璃门窗,顶上盖着青瓦、脚底铺的蓝砖,墙壁粉刷的雪白雪白的,新桌櫈整齐漂亮。
王家峁、磨庄等大队的学生都来本地上学,三位公派教师60多名学生,是全乡数一数二的学校。
四、重修旧校舍。
1985年东河小学校舍年久失修,又一次翻修了3间旧校舍。本次修建是以承包方式修的。那时的到校学生就有80多名,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新教室里,高兴的拍手叫好,老师也尽心尽力,为培养好孩子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标准的校舍。
2000年,由村上和教育部门儿争取的项目,按照教育局的标准设计,修好了五间楼板校舍,容纳近百名学生。可惜的是党的政策有了更大的发展变化,孩子们都跟随大人们到乡镇和县城里去上学了,一处崭新的校舍闲用了。
六、全村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东河村五次建校是有成绩的,从第一次借个人窑洞到20世纪末,只要出生在东河村的男女孩子,再未有没上过学的,最低的也是小学毕业。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东河村出现了在文化上争上游的好势头,家长的思想有了一个飞跃的梦想,说我们大人们受苦了,不能叫孩子们受苦了,孩子们一定要走出“农门”。孩子们在家长的鼓励下,也下决心,刻苦学习,争当好样的。
截至目前,从东河小学读过书的人共有500多名,其中有5名考上了大学,考上中专的有30多名。这些学生走向了社会,有的在教育界,有的是小企业家,还有的自谋职业。
这些青年走出家门,起码减轻了家庭负担,自找对象,自买房屋,而且还能照顾好老人。
东河村先后五次修建校舍,国家安排过公办教师近20多人,还有民请的数名,在这些老师们的共同奉献下,东河村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从80岁的老人到60岁的老年的老年当中,除极少数智障不行的以外,没有文盲,这是铁的事实,60岁以下的人最低的也是小学毕业。这些好处全归功于党的领导、政府的关怀。今后东河的人应该借鉴往史,更进一步,加强对文化的投入,后代要走出国门,学好国际文化,为国争光,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 榆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