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乡情与乡音(4)

(2022-11-29 16:12:11)
标签:

乡情与乡音

人类文明

继承与传承

精神留存

文化义工

东河小学的发展记忆

一、因陋就简,讲究实效

翻开东清水河古代的文化历史,它的真实写照应该是自古无学房,男女都文盲,长眼实瞎子,书信不来往 ”。

1953年秋季,上给东河村分来一名公派老师,大伙儿得知信息后奔走相告,异口同声,今冬分来老师了,咱们的娃娃们能念书了。

当时国家的地方基层组织还没有健全,东河村也是一盘散沙,虽说分派来了一名公派教师,人家还带着家属他们吃住的问题怎么安排,校舍又如何配备,孩子们怎么动员,这一连串问题都摆在大家面前怎么办?大众一致推举谢河村的谢春珍为代办学理事,此事由他来主办。

那时全村只有20余户人家,绝大部分人家的生活都很贫困,短时内新修一所学校谈何容易。

谢理事小时候在外村的私熟念过两冬冬书,成年后深知文化的用途不可估量。一直热爱文化事业,说话有人听,办事能力强因此大家推举他为办学理事他担任理事后,就主动去找生活条件较好的纪拜明纪秉万、庄怀章等人商谈办学事项。几人商量后,一致认为办学是好事。只要有老师,咱众人出主意,人多力量大,想尽一切办法非要把学校办起来不可。他们决定:首先解决老师的食宿地点,解决教问题,然后再动员娃娃们上学。

方便孩子们上学谢家河是个中心地点,临时校址就定在谢家河。他们了解到世旺家里有空窑,就找到谢世旺说明办学的情况谢世旺也很支持,同意将空窑借出来。他们又说到教的住宿谢世旺说,我们后子也空着,只要老师不,也可以借出来,你们看好不好?他们几个听后都很高兴的说,这下就把大难题解决了。

接下来还有个桌櫈问题他们想了两种办法,一是凡有旧书桌者或小炕桌的人家都给学校借出来,如有损坏,以后赔偿二是谁家有废木板也借学校,支撑起来代替课桌子

就这样提前将办学的条件准备好了,老师进有吃处、有住处,学生有教室,有桌子,办学的事情,顺理成长老师满意,大家高兴。

然而,孩子们到校后,又有新问题出现了,因为几代文盲,根本不懂学校这回事,光知道把孩子打发到学校就对了,什么笔墨纸砚都一无所有。谢理事又和老师研究上门说服家长,开始买不起纸笔,用沙盘来写。经过老师的反复强调,学生们写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50年代初,农村有个学校还是个佳话,外村的人听说东河办起了小学,乡亲们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念两天书。在冬季农闲了,大龄少年来了,二十来岁的青年男女也来了,校舍又有点紧张。谢理事又给老师说,外来的学生来多少收多少,教室不够用,我再向群众借,老师也听他的话。为了让新来的学生有教室、有住处,他又和另外一户人家借的房子一间,把外村来的学生都一一安排妥当,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致好评。当年冬天就有学生30多名。

二、集资修校舍。

1954年春季,乡上又通知谢理事开会研究修学校问题。到了会上,乡长提出上要求,我今年要修一所正规学校,你们看往哪个村修?刘占峁村的同志提出要往他们修,还要东河村的人来承担些费用。谢理事我们已经办起学校了,就是没修起校舍,只要上级支持,我们自力更生,不要外村支持结果乡长同意在东河办小学

会后,谢理事回到村上,很快就召集原来那些积极办学的人研究新修学校的有关事项,几个人经过仔细考虑,拿出了一个具体实施意见

(一)选校址  从长远打算,学校是个人多的地方,必须要找一个宽敞的地方,还方便三个村的孩子上学,地点只能选在谢家河。那时,荒坡沙梁都由个人管理就是这个谢世旺有一块荒沙坡可以修学校。他们找到了老谢提出修学校的问题,老谢答应在他的荒沙坡上修建。

(二)筹集物资  儿群众都住些土木构的土房子,木材又稀少,所以木料相对紧缺他们几人首先带头木料,在他们的带动下,几个村的群众有送木的,送梁柱的,有人甚至将活树砍下就送来的。特别是刘忠升一人就捐出了一间房子的木料。就这样五间房子的木料全部集齐备好了   

谁来担任农村的匠艺人是第一能人虽说苦活,人家还是搞技术的所以动匠工就要钱了。大家正难为情时,怀章开匠人由我来当,工资以后再说。这大伙的眉头放开了

筹资完毕正是农历四月中旬,也是修建的适当时间,紧接着就破土动工,计划20天就要修好。

单干时的条件实在落后,就连打墙用的一点泥,还要用牲口驮,人用土车推木料都是人工抬的。尽管条件艰苦,在大伙的共同努力下,克服了种种困难,用了半个多月的功夫,五间教室盖起来了,虽说是不怎么高档,但也算是解决了燃眉之急了。东河的孩子们,至此以后再无没有上学的

三、新校舍的落成

1959年,因为上学的孩子多,教师不够用,大队决定新修教间。本次修建与前一次大不同。一是由大队领导直接管,二是大队有集体资金因此,这回修的校舍按当时的条件是最好的六间房子,四间为两个教室两间是教的办公室门面全是玻璃门窗,顶上盖着青瓦、脚底铺的蓝砖,墙壁粉刷的雪白雪白的,新桌櫈整齐漂亮。

王家峁、磨庄等大队的学生都来本地上学,三位公派教师60多名学生,是全乡数二的学校

四、重修旧校舍

1985年东河小学校舍年失修,又一次翻修了3间旧校舍。本次修建是以承包方式修的那时的到校学生就有80多名,孩子们坐在明亮的新教室里,高兴的拍手叫好,老师也尽心尽力为培养好孩子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五、标准的校舍。

2000年,由村上和教育部门儿争取的项目,按照教育局的标准设计,修好了五间楼板校舍,容纳近百名学生。可惜的是党的政策有了更大的发展变化,孩子随大人们到乡镇和县城里去上学了,一处崭新的校舍用了。

六、全村人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东河村五次建校是有成绩的,从第一次借个人窑洞20世纪末,只要出生在东河村的男女孩子,未有没上学的,最低的也是小学毕业。特别是20世纪末,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东河村出现了在文化上上游的好势头,家长的思想有了一个飞跃的梦想,说我们大人们受苦了,不能叫孩子们受苦了,孩子们一定要走出农门”。孩子们在家长的鼓励下,也下决心,刻苦学习,争当好样的

截至目前,从东河小学读过书的人共有500多名,其中有5名考上了大学,考上中专的有30多名。这些学生走向了社会,有的在教育界,有的是小企业家,还有的自谋职业。

这些青年走出家门,起码减轻了家庭负担自找对象自买房屋,而且还能照顾好老人。

东河村先后五次修建校舍,国家安排过公办教师近20多人,还有民请的数名,在这些老师们的共同奉献下,东河村的文化素质显著提高。从80岁的老人到60岁的老年的老年当中,除极少数智障不行的以外,没有文盲,这是铁的事实60岁以下的人最低的也是小学毕业。这些好处归功于党的领导、政府的关怀。今后东的人应该借鉴往史,更进一步加强对文化的投入,后代要走出国门,学好国际文化,为国争光,为共产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陕西 榆林 清水河畔 纪老先生的回忆与记忆。真情与心声,念念与敬礼!是为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