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
(2022-11-13 10:01:17)
标签:
学习大家自觉自悟聚焦智慧集思广益共建共享 |
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广泛关注并广泛开展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早期。1934年美国西部大平原发生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尘暴,其造成的巨大破坏,不但使美国政府和国民深刻认识到土壤侵蚀的危害,也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此后,世界各国积极开展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科学研究。
国外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科学研究中引入现代新技术新方法,以预测预报模型研究带动侵蚀机理、过程研究,重视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的环境与经济效应,主要研究进展:修正完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式(RUSLE2.0);深化风蚀和水蚀过程研究,强化研究成果的集成,研发侵蚀预报的物理模型,如WEPP、EUROSEM、LISEM、GUEST、WEPS;强化对土壤侵蚀环境效应评价研究,建立评价模型,包括土壤侵蚀与土壤生产力模型如EPIC,SWAT和非点源污染模型AGNPS、ANSWER、CREAMS;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研究注重水土保持措施与现代机械化耕作相结合,深化研究少耕、免耕、残茬覆盖等水土保持措施的作用机理,强化植物根系层的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方面的研究;重视民众参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水土保持措施研究与农场主需求相结合;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与生态经济交叉与结合研究日趋活跃。
我国大规模开展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研究则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且取得了一批宝贵的研究成果。完成了全国土壤侵蚀分区和全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区划,极大地推动了土壤侵蚀防治工作的开展;建立了较为合理、完善的土壤侵蚀分类系统;完成了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分析研究1990与2000年前后两时段全国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查清了长江与黄河流域的泥沙来源,有重点地开展了水土流失治理;对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开发建设区水土流失过程及机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基于黄土坡面侵蚀方式演变过程及土壤侵蚀垂直分带性,较深入地研究了溅蚀、片蚀、细沟侵蚀、浅沟、洞穴侵蚀过程、机理及其防治途径;对人为破坏植被引起的加速侵蚀进行了长期动态观测研究,评价了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速率;开展水蚀—风蚀混合侵蚀的交互作用及其机理研究,定量分析了水蚀、风蚀和重力侵蚀对小流域侵蚀产沙的贡献;探索坡面侵蚀预测物理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小流域水蚀预报模型研究;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试验研究,建立适用于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发展了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试验示范研究中,建设了适应于不同类型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如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模式,高塬沟壑区高效生态经济模式等。
聆听与集成,聚焦实质,聚思广议;吃透现状,展望未来。共识共享,引领发展。是为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