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内外数字农业研究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

(2022-11-06 09:19:45)
标签:

数字农业

发展动态

现状与与趋势

聆听与聚焦

集思广益

    在国内,数字农业作为一项高新技术,刚刚开始启动。目前在数字农业领域所开展的工作主要以软件系统为主,如各种网络系统等。在硬件方面,有关大型数字农业装备的报道还很少,已有的工作主要集中在精细农业的系统和传感器的开发方面。

在国外,20世纪80年代,日本筑波农业研究中心开发了桁架驱动的农业作业系统。该系统的目的是要解决作业机进入农田后,对土壤的压实问题而开发的系统。该系统能够完成从播种到收获的全部机械化作业。但是,由于当时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还不是十分普及,所以该系统实现了机械化,但没有实现自动化,也没有精细农业的思想和作业定位的功能。

美国将军事上技术成熟的全球定位系统向全世界开放,使许多行业实现了位置确定的应用和技术革命。我国90年代开始引进国外精细农业的技术与设备,近几年也自主开发了一些配套设备和新技术。但国内目前应用的全球定位系统的定位误差是以米为单位。

本项目所开发的数字化农业研究平台,可以将农业机械化作业的定位精度提高到厘米范围之内。通过项目查新可以看出,用于轨道驱动的精细农业系统,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国内精细农业的定位精度一般为1~5米,国外可以达到1~5厘米。但国外将厘米级定位精度实际用于农业精细生产的事例也不多。

在精细农业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国内开展研究较早的单位之一,2000年9月经学校批准正式成立了“精细农业研究所”,发展具有西部旱作农业特色的精细农业信息技术体系,在精细农业研究方面已经步入正轨,具有良好的基础

在虚拟农业方面,荷兰是最早开始研究的国家之一,荷兰的瓦赫宁根农业大学的作物模型自成体系在国际上具有代表性。能成功地模拟作物从出苗、营养生长、生殖生长直到作物衰老死亡的整个生长循环过程等一系列模型,可通过改变作物生产条件参数,成功地模拟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等作物从出苗到成熟的干物质生产过程。研发的大量模型已在农业生态带与特征化、作物轮作与水分利用特征化、气候变化对水稻生产影响的评价、氮肥管理优化和害虫治理优化等方面得到了初步应用。虚拟农业的研究可以缩短农业领域重大项目研究的时间,节约经费。通过植物生长模型与数字化设计项目的实施,虚拟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等主要农作物的育种过程,虚拟这些农作物的高产、稳产,提高其品质,有巨大的潜在用户和应用前景。

但是,由于农业产量变化的主要来源是大气、土壤条件,而软件研制是在严格定义的、假设田间均一的生产情形下在生产进行的。不同的气候条件、土壤环境,使外界条件有时超出了模型边界条件的有效范围,需要结合当地的条件特殊考虑。因此,我校利用计算机信息科学与农业科学有机结合的优势,在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开展了北方旱区虚拟农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果。

 静心聆听,聚焦智慧;夯实基础,步步为营。是为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