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发展篇(6)
第七节 发挥区域优势,保证重点项目先行
一、西部风沙盐碱滩地区 本区位于红柳河以西。包括靖边,定边两县的13个乡镇,属内陆湖盆滩地区。总面积527万亩,占全区的19.5%,境内年平均气温7.9,≥10活动积温2989.6,无霜期141天,年降水量为316.9mm,处在温带干草原向温带荒漠草原的过渡带上。该区是全地区中降水量最少,气候最干燥,温热条件最差的一个地区。区内只有一条河流--八里河,是全省最大的内流河。境内地下水位深,矿化度高,补水困难,土壤盐渍化程度严重,绝大部分耕地为旱地。由于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农业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产量低而不稳。
本区是陕西唯一的滩羊生产和陕北细毛羊的育成地。草地面积占全区27.4%。其中300-1000亩草场149块,万亩以上草场63块,适宜发展草食放牧牲畜。
本区的自然条件不利于种植业开发,但草场广阔,有发展畜牧业的优势,可建成全省的裘皮和细毛羊生产基地和国家级的八眉猪保种基地。林业应围绕山前灌木水保林,榆-定公路沿线乔灌混交林和北部固沙林三条防护林带的建设进一步展开。柽柳在该区的大片盐渍化荒滩生长良好,并有一定的降盐作用。同时,其编织品在国际市场享有盛名,应努力培植,合理采条,实现永续利用。
产盐业在本区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有盐池11个,盐田面积0.34万亩。应积极发展盐化工产业,开拓盐业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本区还是全国有名的甘草产地,分布面积240万亩,近年来收购量稳定在400吨左右,但内于乱挖滥采,甘草和土地资源均遭受到了严重破坏,应大力推广人工栽植,加强管理,注意合理采挖,积极保护和更新甘草资源,做到积极开发,持续利用。
二、中部风沙粮草地区 其位于红柳河以东,窟野河与秃尾河分水岭以西,东邻神府煤田开发区。包括靖边、横山、榆林、神木4县北部的29个乡镇、8个建制镇。土地面积1763万亩,占全区的65.2%,是全区农业的精华地带,也是榆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本区年降水量394.7-402.6mm,年均气温8.0-8.1,≥10积温2847.2-3206,年日照2756-2914.2小时,区内沙丘、滩地相间分布,地下水埋藏浅,矿化度低,且有沙丘渗吸雨水补给,宜于发展提灌水地。区内分布有无定河、芦河、海流兔河、榆溪河、秃尾河等河流,河谷较宽阔,宜于发展引灌水地。绿洲滩地,具有集水面广,温热条件较好、昼夜温差大等小气候优势,是春小麦、水稻、玉米的高产区。人均占有水地面积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倍。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耕地亩均化肥施用量、用电量及农机装备总动力均属全区之冠。该区草场面积占全区55.3%,有300亩至万亩草场542块,万亩以上草场86块,家畜存栏量占全区的60%以上。
本区是“三北”防护林体系中段的重点地带,林地面积占全区的近80%,林木覆盖率居全区之首。灌木林长势良好,覆盖率达50-60%,发挥了很好的治沙作用。渔业水面宽阔,属中富营养型水域,其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区的95%以上。全省最大的内陆湖泊红碱淖就位于此区。
本区农业发展的方向,应根据水资源条件,有计划地开发荒滩地、平缓沙地、河滩地和盐碱地。积极发展灌溉农业,将此区建成区域性商品粮生产基地。同时大力发展鲜活农畜产品,服务工矿,富裕农民。畜牧业以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为重点。渔业要发挥水面资源优势,提高单产,挖掘生产潜力,建成全省最大的优质高产的内陆湖泊渔业基地。林业以营造防风固沙灌木林和环滩护田护草乔木防护林为主,进一步固定和改造流动沙丘地。
三、
窟野河中上游煤田开发区
本区位于秃尾河与窟野河分水岭以东,窟野河中上游地区。包括神木县的7个乡镇和府谷的大昌汗、老高川两乡,土地面积414万亩,占全区的15.3%。是全区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地区,本区是神府煤田的主要开发区,区内的农牧业生产要充分发挥邻近矿区、城镇的优势,加快加大蔬菜、肉、奶、蛋等鲜活农畜产品的生产,强化集约经营,发展商品生产。林业发展要着眼于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和四旁绿化,同时要十分重视和妥善解决因煤田开发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
鲁向平研究员:毛乌素沙漠的治理与开发,情怀与奉献。
集思广益,聚精会神,精心持续搞好防风固沙、沙漠绿洲开发与建设。
祝愿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为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