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理解:美国重视科技人才的具体做法
(2022-09-09 15:09:11)
标签:
重视人才培养人才人才文化人才法律人才环境 |
美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毫无疑问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撑,在任何阶段人才发挥的作用都至关重要。美国科技人才来源主要包括人才引进和本土培养两种方式,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
历史上著名的人才引进做法有:
一是在工业化早期通过颁布专利法、成立专利局、重金诱惑等方式,从英国招募技术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带来的技术和资源推动本国工业化进程。
二是战争年代尤其是二战期间,美国因其稳定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科研设施、优厚的科研待遇,吸引了大批欧洲流亡科学家赴美工作,这是美国抓住的最大的人才引进机遇。
三是制定大量移民法案,推动科技人才源源不断地输入美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如1864年的《鼓励外来移民法》,首次将移民政策用法律形式予以确定;1946年的《富布赖特法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国外学者和学生到美国开展研究和学习,形成了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有计划地吸引高科技人才的格局;1952年的《麦卡沃伦尔特法案》规定将50%的移民名额给予高技能人才,使技术移民配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的《新移民法》设置了最多种类的非移民签证,其中,H-1B签证计划给予特定领域高级人才不受配额限制的权限。
关于本土人才培养的典型做法有以下3点。
一是兴办技术性教育。在南北战争之初,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美国颁布了《莫里尔法案》,鼓励各州兴办农工学院,培养出大量的工农业技术人才。
二是兴办现代大学。19世纪末期,美国开始创办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当时,英、法、德三国的大学办学模式都已成熟,尤其是德国柏林大学开创了现代大学模式。但随着时间的积累,人类创造的基础性知识越来越多,想在大学短短几年内学完这些知识就已略显困难,更遑论创造知识。等到美国着手创办现代大学的时候,正面临这一问题,因而才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模式的诞生。美国的现代大学设置了研究生教育,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分开,本科阶段专门用来学习基础知识,而研究生阶段则用于生产知识,这种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首创,并被各国模仿和沿用至今。为保证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效衔接,学校设立研究生院,专门负责二者衔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同时学校通过严把本科生升学率及博士生学位授予比例,保证了教学质量,为美国培养了第一批高素质科学人才。
三是利用引进的人才培养本土人才。二战及以后,大量科学家被美国引进,这时美国的大学办学模式已较为成熟,恰好可以为这批人才提供工作职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成功的一个关键做法是,让引进的人才进入大学担任教授职务而非纯研究人员,他们不仅投身科研,还必须培养学生。而培养的新型人才又继续投身美国的科研和教育事业,这使得美国的科研水平迅速提高、研究型大学迅速崛起。
摘选自远望智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