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一得献给党(156)
(2022-09-02 08:57:14)
标签:
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科技扶贫精诚服务鲁向平祝福 |
吴堡县红枣产业发展规划与行动方案(1)
一、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全国五大集中连片优质红枣产区之一,是中国红枣原产中心的一部分,具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史。近年来,吴堡县坚持立枣为业、兴枣富民的思路,积极加快红枣新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强化销售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努力将红枣打造成全县农民增收的第一“王牌”产业,成为现阶段农业及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吴堡县建设红枣产业带对富民强县具有重大的特殊意义。近年来,随着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高速发展,使煤、油、气地下资源富集区与地下资源贫乏区,城市工矿区与农村地区形成巨大的经济社会反差。富裕的区域和个人暴富,贫困的区域和农民相对更穷,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越来城突显,城乡差距越来越大,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更是处于矛盾的激流漩窝之中。这个矛盾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陕北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枣树既具有适宜该区域栽培的生态环保功能,又具有经济功能,建设红枣产业带,是一举三得的好事、实事。我们在调研中深深的感到,老百姓对脱贫致富的愿望十分迫切,对政府的期待十分强烈。因此,我们认为,要像当年我省抓苹果产业一样抓好吴堡县的红枣产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红枣产业是吴堡县农业的传统优势主导产业,其直接关系到全县6万多农民的民生问题,不管现在还是将来吴堡县经济发展到何种程度,我们都必须一以贯之地高度重视、大力扶持红枣产业。同时,我们也有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的有利条件和较好基础。无疑,红枣产业是吴堡县的一项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优质红枣基地建设,推进红枣产业精深加工的进程,对于夯实农业基础,带动枣区农民增收,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加快吴堡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具有重要作用。
二、红枣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与机遇
2.1发展现状与优势所在
1、自然环境条件有利于红枣产业发展
2、较为丰富的土地资源为红枣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
3、发展红枣产业符合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要求
枣树作为一种适应性强、栽培管理容易、比较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特色果树,其发展不仅符合国家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生态环境建设需求,而且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是吴堡县广大农民普遍受益的好项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该规划实施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强调和突出山地生态型枣园的开发,具有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4、具有较为丰富的品种资源
吴堡县现有枣树品种60多个,其中表现优良的有中阳木枣(佳县油枣)、方木枣、牛奶脆枣等。这些资源为枣树的良种培育和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建园奠定了基础。为了有效优化红枣品种结构,满足消费者需求,该县在品种选优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梨枣、晋枣、骏枣等新优品种,形成了以丁家湾乡郭家焉村和中心苗圃为重点的新品种示范园,为扩大品种改良提供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引进的骏枣、京昌1号,其干果重量、出肉率均高于本地木枣,可溶性糖和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份含量也大于本地木枣,很有推广价值。
5、现代枣业技术应用初现倪端
目前,在宋家川镇后焉村建成100亩矮化密植示范园。每亩栽植110株,并制定了《后焉村百亩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实施方案》,取得良好效果。通过科学管理,使红枣中的科技含量稳步提高。
6、具备了广泛深厚的群众实践基础,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优势
吴堡县已有3000多年的枣树栽培历史。自古以来,群众有着对红枣栽培的喜好和热情,并拥有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产区群众已从红枣建园中普遍受益,枣树已成为他们的“摇钱树”,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全县涌现出一大批“十亩户、百亩园、千亩村、万亩乡”的先进典型,将会极大地促进枣产业的快速发展。吴堡县大面积、有计划的种植枣树始于上世纪末的退耕还林时期,截止目前,全县枣树面积为16万亩,其中挂果面积10万亩,占62.5%。正常年份产鲜枣2万吨,产值3300万元以上。现在黄河沿岸已形成长50公里,宽5公里的红枣林带,红枣收入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樊家畔、下山畔等产枣大村红枣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90%以上,下山畔有枣林2240亩,其中挂果面积1820亩,年产鲜枣50万公斤,收入100余万元,人均1900元,红枣收入上万元的就有30户,收入最高的近3万元。在东部沿黄河红枣种植村的带动下,西部乡、村红枣栽植与生产亦取得长足发展。从2005年开始,以张家山乡为例,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新建红枣标准示范园10000亩,覆盖全乡11村,成活率达70%,加快了吴堡县东枣西延的进程,扩大了红枣生产基地规模。
7、红枣加工营销产业已初具规模
近年来,吴堡县红枣加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郭家沟镇下山畔村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利用旧窑洞、废弃羊圈修建简易烤炉47座,薛家塬、刘家塬及周边村已形成了红枣初加工、销售市场,年加工销售500吨,收入150万元。全县现有普通烤房600座,同时,出现了巨人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榆林光大枣业有限公司等3家较大红枣加工企业,研制开发了鲜枣酥、紫晶枣、空心脆枣等加工品种,产品远销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成为吴堡红枣外销的窗口。年加工能力占红枣总产量的30%以上,有效促进和带动了吴堡红枣产业的发展。
8、红枣产品市场广阔
枣果集食用、药用、营养、保健为一体的果品。红枣是一种营养佳品,被誉为“百果之王”,有“活维生素”之称,富含1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矿物质,维生素A、B、C、P等据各种果品之首,其中维生素的含量是葡萄、苹果的70-80倍。我国红枣年产量达到8亿公斤,占世界总产量的98%。资料统计,我国每年枣及枣加工品出口量稳定在800万-1000万公斤,仅占总产量的1%-1.2%。随着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红枣有望成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富有竞争力的农产品之一,出口量将会逐渐加大。在我国,红枣作为传统的滋补保健佳品,早已深入人心。但是我国目前人均枣产品占有量尚不足1公斤,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红枣枣及其深加工产品被广泛用于外贸、食品、医疗、卫生保健等领域,人们对营养型果品及其加工品的需求必然会大幅度增加,市场前景广阔。
2.2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品种为主,品种改良进程缓慢
到目前为止,吴堡县的枣树品种基本上是传统干制型木枣一统天下,占85%左右,而引进的优良品种,如骏枣、梨枣只占很少的一部分,新的红枣良种普及利用率不足5%。新近栽植的幼树品种多数是本地红枣的根孽苗为主,品种混杂而且良莠不齐,退化现象严重。有啥苗栽啥树,重面积、轻质量是其典型特征。
2、基础设施落后,有机肥投入不足
吴堡县大多数枣园没有田间生产道路,缺乏灌溉设施,离村较远的陡洼地枣园防虫、用水十分困难,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制约了新科技的应用程度,影响了成品的采收速度,现有的基础条件难以满足现代红枣生产发展的需要。有机肥的充足投入是保障原枣果品质的重要环节,但是近年来多数新枣区主要采取使用化肥来补充土壤养分,导致红枣品质下降。
3、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
春季病虫为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是红枣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四大问题。特别是2007年秋,阴雨连绵半个多月,全县红枣普遍绝收,损失惨重,严重影响了枣农经济收入。因秋雨连绵导致的红枣裂果霉烂,已经成为限制红枣产业基地扩张和技术改造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必须引起省、市、县各级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
4、缺乏规范栽植和科学管理意识
受传统红枣粗放经营管理的影响,在种植中普遍存在重面积、轻管理的错误认识,以致幼树成活率低、生长量小、成形慢,造成了大量低起点、低标准、低质量的枣园。在成龄枣园的管理上,采取的是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致使红枣质量急剧下降,全县大部分枣园亟待进行低产园改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规模退耕还林的过程中,红枣作为优势的林种,在退耕还林中起到了特殊作用,但由于造林的标准和补助的标准太低和太少,“林地”变“果园”的方向和任务都须根本性改变。由传统的枣林变为现代的枣园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5、产品加工量小,深加工进展不力
陕北枣区普遍存在干枣含水量过高的问题,其干枣含水量高达35%-40%,远远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25%,致使贮运销售过程中霉烂损失严重,品质大大下降。近几年,以烘干为主的初加工有所发展,但烤炉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全县有烤炉600座,其中标准烤炉不足300座,农村小型土烤炉200余座,年加工能力仅为0.15万吨左右。
6、组织化程度低,营销手段落后,销售渠道不畅
红枣协会和经济合作组织几近空白,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现有的贮藏和营销企业少,且主要采取传统的路边街头叫卖手段,现代物流方式太少,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流通需要,难以进入高端市场。
2.3.发展机遇
国家兴农战略的制定和现代特色枣业建设的具体行动已经全面展开;特别是吴堡县委、县政府在全面推动农村经济建设的同时将红枣产业发展作为振兴县域农村经济的第一主导产业,大力推动红枣基地建设,鼓励、引导和扶植红枣产业开发项目建设。
最值得振奋人心的是,时至今日,期盼已久的吴堡煤田已经构成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堡煤焦化工业园区是榆林正在建设的“两区六园”之一。其园区建设各项前期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有序推进。前景喜人、前景逼人。
吴堡县以前所未有的信心和姿态,满腔热情地迎接一场史无前例、众心期盼的现代工业振兴,于此同时,也已同样的理念和方式,对传统的红枣产业进行新的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可谓城乡一体、工农并进、强县富民、地下地上同辉相映的大筹谋、大战略、大规划、大行动。
吴堡县将红枣产业发展作为发展全县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战略重点来抓,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产业向科学化栽培、专业化加工、规模化经营和公司化营销转变。努力实现政府引导,企业家投资,科学家依托,农民参与的四方战略联盟。
传统的自然经济即将彻底解体,以现代枣业、现代红枣企业为主的新的运作体制和机制即将催生和完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即将被规模化的商品经济大舞台替代。为此的挑战从理念到行动,从生产到生活,从体制到机制等必将是全方位的创新过程,或者说是一种更高层次的重新组合后的高度和谐。
鲁向平研究员: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