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生一得献给党(139)

(2022-08-26 15:23:36)
标签:

党的二十大

建言献策

生态保护

高原治理

鲁向平敬礼

榆林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与对策

榆林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特征,决定该区生态环境破坏容易恢复难、重建难,决定了应采取更为切实有效的措施,坚持不懈地把治沙治土工作作为生存之本、发展之本搞好。该区矿产资源质优量多,且具有水、矿资源伴生的特点,特别是优质煤炭资源埋藏浅、煤层厚的特点,既决定了煤气油大开发的必然性,又决定了防止低水平开发,制止乱采乱挖和制止高污染的粗加工方式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该区城城镇化相对滞后、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城镇环境基础设施薄弱以及群众贫困、劳动力受教育与科技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现状,决定了环境治理水平低。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探求新的发展战略和实现途径。总体来说,在该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过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前提,粮食的安全供应是基础,经济效益是中心,优势产业的形成与完善是突破口,山川秀美是目标。

分区域治理开发战略与重大措施

长城沿线风沙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长城沿线一带,包括榆林地区北部6个县(市),土地面积3.37万平方公里。该区属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和“三北防护林重点地区。区内植被稀少,干旱缺水,风蚀沙化严重,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是本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主要症结。应实施植树造林种草,防风固沙,控制荒漠化,因地制宜进行乔、灌、草结合,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发展沙地绿洲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设施养殖业。(1)以神府沙区为中心,新建立一条30000-50000亩的葡萄生产带。(2)以节水保水技术为突破口,建成2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3)利用神府煤田、靖定气田国家级现代化开发机遇,在60万亩高产田开发的基础上,搞好粮食和副食品生产,将该区建成一个工农业遥相呼应的现代化设施农业区。

榆林黄土丘陵沟壑区位于风沙区以南6县区,沟壑纵横,地形破碎,干旱缺水,植被稀少,水力侵蚀剧烈,水土流失面积占90%以上,是黄河中游和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本区应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其基本思路是:以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为基础,以强化降水入渗防止水土流失为中心,重点搞好建设植被、建造基本农田、发展经济林、发展养殖业四大主导措施。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量,实现山青水秀人富的目标。(1)以深水平沟、大鱼鳞坑等大型工程措施为主,配置以优质高效经济林木为主的经济类型区。(2)重视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和更新换代,加强深加工技术的引进与开发。(3)加大新型优质高效生物资源的引进与开发力度。(4)重视新型抗早剂、保水剂、新型工程覆盖材料等生产资料的引进与开发.

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中,粮食问题、种植业问题仍是一个焦点问题。正是因农业生产力水平的长期低下,才导致毁林毁草恶性循环的发展,故只有将粮食问题、种植业问题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之上,才能实现永续的“山川秀美”。

1、在粮食生产的总体规划与目标要求上,要确保区域内粮食问题供需基本平衡。这是基于以下判断:其一,本区粮食生产的基础条件脆弱。其二,生态环境恶化,治理任务重大。其三,水资源严重短缺。其四,种粮食的比较效益低。多年来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表明,本区域粮食指标低了,不利于安定、稳定,但若把粮食指标提的过高,在经济上和生态上付出的代价太大。积极而有益的思路和做法是:(1)搞好粮食的生产与经营,以确保该区境内总量供需的基本平衡。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人均占有粮以300-350公斤左右为宜。(2)采取大稳定、小调整、重在提高、重在效益的方略,逐步压缩农耕地面积,调整品种结构,优先发展具有区域特色和市场优势的粮食品种。(3)坚持不懈地搞好三项基础工程。一是名特优、新奇异品种的选育与开发;二是新型生产资料的开发与引进,特别是抗旱防寒设施的创制和应用;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改善。

2、以发展设施农业为切入点,推动该区域蔬菜产业化体系建设。蔬菜是本区域投资少、见效快技术含量较高、回旋余地较大的项目,也是调整种植业结构的突破口之一。当前要突出抓好粮菜间套和棚室设施的规范化建设,并在城市和蔬菜集中产区兴建一批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力争将本区建成陕北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3、加快本区杂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一是优化区域布局,因势利导地将非适生区已配置的果树向优生区集中;二是搞好品种结构调整,有计划地更换优质品种,搞好早中晚熟品种搭配;三是以建设百万亩外贸基地为突破口,实现技术、质量、机制的创新。组建集团化、一体化经销组织,抓好100万亩优质红枣、100万亩仁用杏基地建设。同时充分利用实施生态工程建设的大好机遇,把积极发展经济林果业作为该区开发治理的主导措施,形成规模,以此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广泛的社会生产实践证明,此项工程可能是该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潜力最大、优势最大、希望最大的首选项目。

政策策略的选择与建议

1、三大目标。从事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同时考虑的三大目标是:有利于当地政府财政状况的好转;有利于当地农民群众的脱贫致富;有利于科技人员的自强自立。

2、两大理论。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普及两大理论。即“TOP理论和“ farming system”理论。TOP(科学家、行政管理人员、人民群众的英文简写)理论认为在区域性开发治理这样长期而复杂的大系统运营中,任何重大项目、重大措施的落实,必须充分兼顾科学家、行政管理部门、农民群众三者的特点和利益,三者紧密配合,各负其责,各得其果,各享其利。农业系统( farming system)理论认为在当前区域性治理开发过程中,往往是从上到下的指令性计划决策,忽视了对两个关键指标的考核和评价,即新技术措施同旧措施效益比较,该项技术成果通过什么方法/什么条件方可推广到农民手中,落实到具体地块。因此,应改变计划经济的老做法,代之以面向实际,从最基层扎扎实实向上推进的工作方法。

3、两大转变。即实现“要我治向我要治”的转变和科技知识由“送下乡到请到家”的转变,就是把生态环境的开发治理与农民的切身利益、眼前利益紧密结合,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通过切身利益的实现来唤起广大农民群众开发治理生态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把科学技术“送下乡”向农民群众主动“请到家”的转变,就是要求科技人员既要有真招又要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服务。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摘自《陕西社会科学》 2003.1

鲁向平研究员: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