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柞水县农业产业科技扶贫的经验与启示
受杨凌示范区老科协委派,本人有幸于2018年4月28-30日对商洛市柞水县进行了科技扶贫专项调查研究,柞水县为此做了精心准备,两天内由不同的专业部门负责人陪同考察了10个比较偏远的典型现场,并由主管领导主持召开了专题汇报会和座谈会,深表谢意。现就有关情况重点简要汇报交流如下:
一、柞水县的自然禀赋和扶贫情况
柞水县位于陕西南部,商洛西部,地处秦岭南麓,属于北凉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段,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5.9摄氏度,无霜期200多天.全县空气质量好,2017年被中国气象协会评为”中国天然氧吧”。全县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也是一个区位优势明显,后发潜力巨大的县份。该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也是全身11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二、柞水县当前确定的脱贫攻坚主导产业情况,群众参与情况,有关龙头企业运营情况及产品开发,品牌打造情况
该县明确的产业项目的重点是,把木耳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把乡镇旅游,林下经济作为优势产业.目前全县80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借袋还耳”栽植木耳400万袋,230户群众通过”借棚还耳”承包木耳大棚.全县折股量化的土地7303亩,3600余人从事季节性务工.与上市企业盘龙药业,大型医疗企业欧珂药业,重点龙头企业中博公司及县旅游公司等企业进行联营合作发展,着力构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县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129个.大力发展企业品牌建设,利用”柞水大红栗”,”柞水木耳”等3个特色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金招牌”.全面提升”盘龙,””老作坊”,”泽龙”,”新天地”,等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
全县党政各级部门为了脱贫攻坚付出了大量辛勤劳动,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具体方案,创新创业成效显著,科技统筹的四级联动,大见成效.令人感动和鼓舞。国家科技部和陕西科技厅为此做出了杰出贡献,其以木耳为标志的国家级农业园区建设进展喜人。
三、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一)制定精准的产业发展战略框架。针对该县传统农业小而弱、散而杂的现状,立足其气候温暖湿润、美丽乡村全覆盖、旅游景点众多、森林覆盖率高等优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论证,确定把木耳作为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把乡村旅游和林下经济作为优势产业,形成了“一主两优”脱贫产业战略构架。
(二)凑准项目,突出重点和亮点,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大力助推木耳产业链发展,建成了5条年产2000万袋菌包生产线,建成木耳吊袋大棚1000个,扶持盘龙等32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带动发展“核桃(板栗)+中药材”“核桃(板栗)+红豆杉”等林下经济发展。在营盘镇、杏坪镇、红岩寺镇、曹坪镇完成五味子、艾蒿、玄参、丹参等为主的林药种植5150亩;三是依托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渔鼓文化之乡、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气候康养之都等“国字号”招牌,大力推行“全域联动、产业联结、景区联带、入股联营”旅游“四联”扶贫模式,建成终南山寨、木耳小镇、花锦园等休闲农业示范点12个,形成农家乐集群8个,发展休闲农家282家;四是全县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24个,其中西川村2018年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 示范村。
(三)积极培育新的经营主体,搭建新的脱贫产业承载平台。积极引导和扶持各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与上市公司盘龙药业、大型医药企业欧珂药业、重点农业企业中博公司及县旅游公司等企业进行联营合作发展,着力构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县成立村集体经济组织79个,培育参与产业扶贫的市场主体129个。同时,进一步完善延伸产业体系,建立了木耳研发中心、农产品配送中心、农产品交易平合和李玉院士工作站,以木耳深加工食品、中药材保健品、乡村游特色农产品为重点,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配套项目建设,研发了柞水木耳橡籽凉粉、琥珀桃仁、柞水豆腐干等一系列深受群众喜爱的农副产品,实现了产业链向末端发展、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带动全县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
(四)创新利益联结新机制,确保扶贫对象的普惠受益。完善健全“六型联结、三七分配、两股并推”利益联结机制,推广订单生产、托管经营、务工就业、入股分红、互助合作等模式,鼓励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与贫困户以土地租赁、产品回收、股份合作、产品捆绑等方式,建立起“风险共担、互利共赢”的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全面推进旅游“四联模式”的扶贫模式,创新推行“借袋还耳”、“借棚还耳”的发展模式,贫困户无需资金就能参与产 业发展。推出了三资股份、租赁分包、产业领养、劳务用工、产 品订单、开展服务六个增收“套餐”,针对贫困群众的不同情况 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联结纽带。目前,全县800余户贫困群众通过“借袋还耳”栽植木耳722万袋,预计户均实现增收2000元; 230户群众通过“借棚还耳”承包木耳大棚,预计户均增收5000元。全县折股量化的土地7303亩,分红625万元;3600余人通过季节性务工,人均实现劳务收入7000元。
(五)强化品牌建设,全力提升产业带动的影响力。坚持把农特产品品牌打造和销售作为脱贫产业发展的关键,大力扶持企业品牌建设,利用“柞水大红栗”、“柞水木耳”等3个特色农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金招牌”,借助“柞水木耳”成功入选“国家品牌计划一广告精准扶贫”项目,提升县内“盘龙”、“老作坊”、“泽龙”、“新天地”、“橡香”等品牌的国内外知名度。
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普惠制的扶贫实践。柞水的经验与做法,难能可贵,令人深思,值得探索。是为记。
鲁向平,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参加本次调研的还有 韩恩贤
史瑞仁教授,特此致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