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半生一得献给党(100)

(2022-08-05 15:50:04)
标签:

党的二十大

建言献策

农业发展

结构优化

鲁向平咨询

农业结构优化趋势与经验总结

 经济理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结构优劣不仅决定着自身功能与效益,而且也制约影响着农业乃至农村产业结构状况和功能与效益。从经济发展角度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它的市场需求必将呈现多元化、高层次的消费趋向,其适应和满足消费需求的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的过程,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关键就是依靠科技进步,优先调整和升级农业结构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协调、持续发展。

一、农业结构演变趋势与规律  

(一)结构演变趋势

纵观陕西省农业结构演变历史长河,近50年来,其结构变化与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息息相关。在计划经济时期解放初期的“生产自救”政策和文革期间的“以粮为纲”政策运作,其导致了单一的畸型结构,粮食作物用地比例长期高达90%以上,多种经营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砍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的农业发展政策,长期单一的结构才逐步得到调整。特别是自1994年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发展“一优二高”农业的决定以来,陕西农业结构才真正按照市场化发展趋势呈现出动态复合型的系统结构。

1、从结构演变的沿革看:总体趋势特征是开放程度不断加强,结构内涵日益丰富。具体表现在已由以粮食为主的一元结构逐步调整为粮、经、饲三元结构,并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饲料作物多元化方向发展,同时也标志着农业已由数量扩张型转入质量效益型发展的新阶段。

2、从结构演变的重大事件看:影响结构跃迁的重大转折点,一是80年代初的综合农业区划尤其是棉花区划成果的普及推广,使陕西棉花布局由关中灌区中西部和渭北旱原的非适宜区、次适宜区快速优化集中布局于关中东部;二是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渭北农业综合开发特别是渭北苹果的迅速崛起,启动了陕西果业的大发展。

3、从结构调整的效果看:总体结构趋于协调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区域化布局,逐渐形成功能效益的日益发挥。一方面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基本稳定在85%左右,高产优质的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栽培作物种植比例增加,夏秋杂粮比例不断减少,经济效益日益提高。尤其是缩棉扩油增烟、日光温室大棚蔬菜普及推广和以苹果为主的经济园艺作物快速发展,使种植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开始向合理化方向转变。另一方面关中的“粮、菜、油、棉”,渭北“粮、果、烟、油”,陕南“桑、茶、药、菌”和陕北“烟、果、薯、豆”区域优势产业始见端倪,成效显著。

(二)结构演变规律

1.彼此消长 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三者之间的比重互为消长关系,面积变化呈逆向性规律。在一定的耕地面积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比例降低则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和比例就会相应增加,否则反之。

2.价值规律 当粮食产销大体平衡时其余的耕地种什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取决于国家下达的种植任务;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则取决于适生作物的经济效益但是种植收益的大小,关键取决于市场供需和产品的质量及数量规模。陕西棉田80年代以前长期种植20万公顷以上,主要是国家指令性计划的要求,同时也因其他经济作物产品销价低,种植效益不高。80年代以后国家逐步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取消了统购统销政策,把农业全面推向市场。因此植棉面积受市场价格和比较利益的刺激,逐年减少到目前不足4万公顷,相反油料、烤烟和蔬菜、瓜果则获得了大发展的机会。

3.地域分异  农作物种植受其生物学特性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地域分异规律支配,其地区结构和布局不一。就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而言关中以小麦、玉米为主栽作物,陕南水稻生产优势突出,而陕北以秋杂谷糜、薯、豆为主。

 4.圈层递进 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规律是圈层递进,即由经济中心不断向外辐射和转移。其直接的影响是产区外移,如关中塑料大棚蔬菜的崛起和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使陕西粮食的主产区由经济发达的关中平原首先向渭北旱原和汉中盆地转移,继之又向陕北黄土高原和陕南低山丘陵转移;棉花布局结构的调整使陕西油料产区由关中向渭北和汉中平坝转移;渭北果业的迅速发展使当初具有优势的烤烟、花生生产项目又向陕北转移。

5.科技推动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结构调整的关键因素。首先它不仅能提高种植业投入产出比率和农产品质量增加数量,而且能重组各投入要素的配置结构,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使原有的要素投入组合发挥更大的效用而增产增效。即粮食作物单产提高总产增加种植面积缩小;经济作物单产提高效益增加种植面积扩大。其次由于科技进步既改变了农业生产条件,又提高了农作物品种的适宜性,使得农作物的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原来不宜种植的某种农作物现在不仅可以种植并会得到很快的发展,从而促进了产区转移。如纸钵育苗、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推广,使烤烟、花生等经济作物在渭北、陕北的种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玉米“三项技术”推广使陕南、陕北玉米单产一般提高50~80%,甚至成倍增加,从而促进了两地区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平衡施肥、秸秆覆盖技术推广使渭北粮食单产由80年代初1500kg/ha提高到1995年2450kg/ha,从而可以拿出少量的耕地种植粮食,用其余的耕地大力发展以苹果为主的经济园艺作物。

二、对近30年来农业结构调整的简短回顾与总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陕西省在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作了一系列创新和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第一,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方针的指导下,根据省情和农情,充分利用了农业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的成果,主要依靠农业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从发展经济作物起步,并对经济作物的内部结构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如调减了棉花面积,增加了烤烟面积,大力发展了苹果面积,在我省建成了在全国具有影响的烤烟和苹果两大基地,这是对我省农业发展最大的贡献,亦是我省农业结构优化的成功性标志。

第二,在人增地减刚性约束条件下,根据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充分认识到了陕西不同经济类型区的特点和优势,形成了新的区域经济优势。其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优化最为典型的例子是渭北旱原的开发,带动了全省的烤烟基地北移,苹果基地北移,花生基地北移等。将渭北旱原建成了我省新兴的粮食基地和多种经营基地。

第三,调整农业结构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增强了农业经济的综合实力。这在长城沿线风沙区、陕北丘陵沟壑区和秦巴山区的综合开发治理中较好地得以体现,从而为广大山区潜力的挖掘、优势的发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将山区的开发治理,纳入最为重大的议事日程,展开新的一轮以山川秀美、产业化基地建设为标志的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治理的跨越世纪攻坚战,其意义重大、前景广阔。

认真总结近30年来我省农业结构优化的经验教训,基本经验有三条:一是要坚定不移地确保粮食总量供需的大体平衡,粮食安全,社会稳定,这是基础;二是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这是核心;三是要能找出一条既富民又富县的好路子、好项目,这条路子就是要贯彻产业化经营这条主线,只有产业化经营,才是既富民又富县的结合点,也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出路。

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不足与问题

在现有人力、财力、技术水平和生产设施条件下,我省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1、重视了发展规模,但对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对基地建设的标准重视不够。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产品和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低;二是产品质量标准低,总体效益不够理想,影响了参与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2、对有资源优势、有发展前途的作物或品种开发力度不够。像具有黄土高原特色,且在全国亦属高质量的产品,如渭北旱原的小麦,陕北的谷子、水稻、油葵、绿豆、荞麦等,陕南的杜仲、核桃、板栗、食用菌等,特色明显,但规模效益至今不大。针对陕西的实际,正确的方略应是抓大不放小,尤其要重视区域性特色产品的开发,提高市场占有率,展现规模经济效益。

3、某些长线产业(如水果)在地域布局上,不是十分合理,在非优生区亦发展了一定规模,从现实和长远来看,不利于名牌产品的形成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向优生区集中是其必然趋势。但其深层次的根本原因是科技储备的后续项目少,具有替代作用的创新项目不足。

现在看来,重视质量、重视标准、重视效益、重视规模,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综合链。

鲁向平研究员: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