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一得献给党(62)
(2022-07-14 10:20:08)
标签:
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忠诚与坦荡精心与认真鲁向平感恩 |
杨凌示范区实用型人才的聚集方略
毫无疑问,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是杨凌现代农业产业振兴的第一战略资源。
据报道,截至2021年底,全国技能人才总量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第一。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2位,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10年的26.6%增长到2020年的35%,形势喜人,形势逼人。全面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劳动者大军。“创新之道,唯在得人。”我们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让杨凌率先成为各类农业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沃土。
一、聚集方向与目标
实践证明“现代农业看杨凌”已经成为杨凌示范区的努力方向和立区之本。我们要按照“现代农业看杨凌”的目标和要求,要将杨凌建设成为专家教授有干头、农民兄弟有甜头、涉农企业有赚头、外面群众有看头的聚集农业高科技成果的“洼地”和农业科技成果对外推广示范的“高地”。
以集聚国内外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探索现代农业新模式、新机制为重点,为新规划的100平方公里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不断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为粮油良种、蔬菜、苗木、良种猪繁育、良种肉牛繁育、花卉、食用菌和经济林果等八类实用产业搞好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和提升,确保科技化支撑、规模化推进、产业链运行、标准化生产、生态循环等五个特点的充分体现,以一流实用技术人才建设为抓手,把杨凌建设成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广大农民“看得懂、学得会、带得走、用得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坚持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性人才为重点,大力培养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适应示范区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大力加强高级职业培训、劳动预备队伍培训、就业培训和企业职工培训,按照专业型、技能型、实践型的具体要求,培养实用型人才10000人。
二、重大人才工程与具体措施
1、积极争取和落实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全国农业和农村干部培训基地的建议,扩大杨凌示范区在全国的服务内容和社会影响,五年内力争面向西北培训农村基层人才10000人次。
2、对科技特派员创业团队在杨凌创新创业,在融资、政策、平台等方面给予优惠扶持。
3、继续完善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依托科技示范基地,大力开展培训工作,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10万名。继续给予陕西农林卫视频道、《农业科技报》的推广平台的人才支持,积极为启动建设中国杨凌农业科技服务网和三农呼叫中心提供人才政策支持。
4、在不同类型区新建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200个,参与科技人员600名以上,年均推广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30项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年均实现推广示范效益150亿元以上,让广大农民从中直接受益,促使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5、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被誉为中国农业科技领域“奥林匹克盛会”的杨凌农高会,自1994年创办以来,累计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31个省市区的上万家涉农单位、1500多万客商与群众参展参会,成交总额1902亿多元人民币,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展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普及传播科技知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由初创时的省内农业展会,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级展会,开始向国际性展会迈进。继续利用好这一平台和名牌,以加速人才和智力的聚集步伐和辐射带动能力。
6、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在教育阶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也需要分层分类深化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破除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五唯”错误导向,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等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和导向,建立人才创新激励制度,赋予科研人员充分自主权,为他们营造能够沉下心做学问的生活和人文环境,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人才是第一资源,研究人才聚集,率先落实人才组合;
信念,信心,信任;感恩团队,感恩共识与践行。
天助,人助;人杰地灵。
献给杨凌示范区成立25周年的敬礼与祝福!
鲁向平: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