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一得献给党(42)
水土保持:新模式,新总结,新认识
对“孟岔模式”的认识
一、
紧紧抓住黄土丘陵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这个核心。该模式在山坡地上6龄红枣亩产是陕北大田枣园产量的8-10倍。低值土地的高效开发利用是孟岔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基石和意义所在。适生、优质、高效红枣品种的选择和配置是其模式成功的关键。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换代是其提高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完善的生态型农业科技体系是红枣高产、优质、高效的保证。科研人员长期驻点工作,开展定位试验研究,重点创新了山地红枣矮化密植栽培技术,山地红枣微灌节水技术,集成了降水就地利用技术与水肥高效调控技术,形成了陕北山地红枣集雨微灌工程技术体系。这些雄厚的科技储备,大大增强了黄土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实力与后劲。
三、一代新型农民企业家的孕育与涌现将成为新的开发治理主体。孟浩海老先生虽然不识字,但他有抱负、有胆识、能吃苦。在孟岔模式的形成过程中,无不体现着新型农民企业家的人格和魅力。
四、新体制、新机制的创新与完善。 孟岔“整合土地资源,规模发展红枣”的思路和“散户退耕、大户承包”的方案,创新了土地流转方式,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为探索采用国家+省+地区+大户+科技的模式形成提供了平台,在现阶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农户—大户—公司是趋势。
五、建立新型的生态经济体系是其发展方向和根本出路。在孟岔模式的启示下,陕西省委、省政府正在高度关注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红枣带的产业化开发,以促进该区域新的生态经济体系稳定形成,系统解决农民增收和生态改善问题。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具有现实和历史意义。
综上所述,孟岔生态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创建与实施,成功地实现了科技要素与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山地流转后的综合效益,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体样板。
鲁向平:我为党的二十大建言献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