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蚕桑产业链发展与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2022-06-16 16:01:40)
标签:
六产理论三产融合蚕桑产业链陕西石泉调研与思考 |
石泉蚕桑产业链发展与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鲁向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内容摘要:本文以陕西省石泉县为例,比较深入地对其蚕桑产业链的发展和以池河镇丝绸文化和康养业振兴作了专题调查研究,以期总结经验,优化前行,助推在古老的丝绸之路起点上重现新的辉煌。
关键词:丝绸之路;蚕桑产业链;文化与康养小镇 ;调查研究
陕西省石泉县兴桑养蚕历史悠久,起源于西周,鼎盛于汉唐,是西部蚕桑产业第一大县,见证丝绸之路历史的“鎏金铜蚕”就出土于石泉。近年来,石泉县全力打造“石泉蚕丝”这一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加快蚕桑产业链形成,努力使蚕桑产业成为当地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借鉴六产理论的系列经营理念,我们专程来到了石泉,对其栽桑养蚕的整体产业链和池河镇乡村振兴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石泉蚕桑产业链发展的新进展
石泉县按照“巩固提升,多样发展,三产融合,做优做强”蚕桑产业的发展定位和“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集约发展、科技支撑、品牌营销”的发展思路,在发展蚕桑产业上发全力,创新驱动蚕桑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迅速推动了蚕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已形成“天虹牌”蚕种、“雨花牌”蚕丝被、“鎏金蚕牌”真丝绸系列产品、“富硒牌”桑枝食用菌、“博硒牌”桑椹酒和桑园土鸡(蛋)、珍爱桑叶面条、糕点等主导产品。蚕桑产业链已经成为石泉广大蚕农增收致富的新的领军产业。
二是技术服务不断优化。截至目前,累计培训人数达10000余人次。继续开通蚕桑信息化平台,发放技术信息50余条,服务8万余人次。
三是培育典型激发动能。石泉推荐安康市5人全部获得“十大养蚕状元”荣誉称号。
四是科技创新成效突出。安康市科技创新蚕桑专家工作站挂牌成立。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市蚕桑产业发展中心、石泉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联合实施的“轻简高效蚕桑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科技项目,荣获省政府表彰,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五是品牌培育卓有成效。“石泉蚕丝”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泉桑蚕茧”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通过省农业厅鉴评。石泉县申报“中国蚕桑之乡” 通过专家论证。
六是产品研发突破发展。陕西石泉珍爱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今年竣工,生产的桑叶粉细度已突破1000目,在行业内已处于领先水平,生产的桑叶系列食品深受欢迎。富硒桑叶蛹虫草、桑菊茶等新品种研发及工艺创新工作稳步推进。
七是蚕业宣传广泛深入。2018年第三届丝博会石泉“鎏金铜蚕”引起高度关注;以“金蚕之乡”为核心内容的原创实景歌舞《丝路之源 十美石泉》在石泉上演;第三届丝博会“丝路之源•幸福安康”2018鎏金铜蚕与开放发展论坛在陕西大礼堂举行。丝路之源,故事多多,枚不胜举,其高质量发展蚕桑产业链的基本经验可资借鉴。
二.池河镇:中国金蚕小镇建设的新进展与新认识
1、再次走进石泉“金蚕之乡”博物馆
2、旅游与康养小镇融合的新魅力
学习,深度学习;感悟,深层次的现场体悟;康养产业链的深度开发,康养小镇的立体多元化建设;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新产业,新阵地。夯实根基,筑牢基础;积累实力,步步为营。康养产业,民富国强。
3、蚕桑宴:石泉“中国名宴”的开发与展示
石泉有十美。到了石泉,我们发现,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处处都美的令人醉。漫游石泉,石泉不止有十美!美中还有另一美:那就是石泉美食,被 “2019中国菜艺术节暨陕菜国际美食文化节”被评为中国名菜的富硒蚕桑宴,一举夺得金奖,让“石泉食美”惊艳全国。石泉在原来的美食基础上,精心选材,又推出了“养生蚕桑全宴”,以桑根白皮枝,桑叶,桑果,蚕蛹,蚕蛾为原料,利用其绿色、天然、健康等品质,烹调出凉菜十道,取石泉十美命名:云雾仙山雄奇之美,后柳水乡轻柔之美,燕翔洞府梦幻之美,中坝峡谷幽静之美,子午银滩浪漫之美,金蚕之乡桑海之美,石上清泉神韵之美,汉江浣女清纯之美,千年古城人文之美,养生佳肴天然之美。这既是美景和美食的有机融合,也代表着石泉人实心实意的待客之道。热菜八道有:蚕乡桑海,富贵子孙,茁壮成长,金蚕吐丝,金蚕闭关,金蚕献宝,鞠躬尽瘁,破茧成蝶。养身靓汤两道:桑根老鸭汤,珍菌煮桑芽。小吃两道:桑叶酥饼,桑葚浆粑馍。
综上所述,石泉按照“文化引领、融合发展”的思路,借助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契机,着力打造“金蚕之乡”文化品牌,加快推进蚕桑、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伐;精心打造的“石泉蚕桑文化园”,以养蚕坊、蚕桑文化室、缫丝织造坊、鎏金蚕丝绸馆、蚕桑博物馆等五大部分为主体,成为蚕桑产业的标志性人文景观、县域旅游的特色亮点。
借助池河镇入选重点镇建设机遇,着力打造“一园一村一街一廊”为主体的池河“金蚕”小镇,建成了大阳现代蚕桑产业示范园、五爱蚕桑旅游村,定期举办“开蚕门”等文化旅游活动,大力弘扬蚕桑丝绸文化。依托旅游景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以发展蚕桑产业大户、蚕家乐为载体,发展休闲体验旅游基地。
三、创新驱动:石泉县蚕桑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的展望
(一)新的建设思路。坚持以蚕桑生产“品质化、省力化、集约化、现代化”为方向,探索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能人大户的新型蚕桑生产经营模式,通过优化家蚕品种,示范应用蚕桑生产轻简化高效生产技术和现代装备,有效减轻养蚕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蚕茧质量、农户养蚕收益和缫丝企业效益,在全县形成可复制、宜推广的示范样板,带动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力求让传统蚕桑产业“破茧重生”,推动蚕桑产业进入新时代。
(二)新的目标任务。加快石泉县蚕桑产业现代化进程,实现蚕桑生产“六化”。一是家蚕品种优良化。通过选育引进抗逆性、丰产性能及丝质品质较好的家蚕新品种,使蚕茧质量和蚕茧产量有明显提高;二是桑园管理机械化。通过示范桑园机械化管理、桑树草本化栽培技术、桑园间作套种和养鸡复合经营,提高桑园机械化管理程度,提高桑园产叶量和亩桑经济收入;三是小蚕共育工厂化。通过示范应用小蚕共育自动温控系统和半自动化小蚕饲育机,提高小蚕共育水平,在全县范围内普及小蚕工厂化饲养,逐步实现农户不自育小蚕,减少劳动投入,提高大蚕饲养成功率;四是大蚕饲养省力化。通过示范应用轨道化养蚕机械设备和快装式移动蚕台,推广优良簇具方格簇,降低大蚕饲养劳动强度,减少劳动成本,提高蚕茧质量;五是蚕桑技术信息化。加大先进实用技术和省力节本养蚕技术的普及推广力度,建立蚕桑技术服务信息平台和强村大户动态电子档案,实现饲养技术、新机械应用、病害防治、蚕茧市场等信息即时更新传递到农户;六是蚕桑生产组织化。通过项目实施,引导支持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蚕桑产业,建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农户”组织生产模式,建立利益联结和带贫益贫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形成村域特色产业,带动农户增收。
(三)新的建设内容
1优质新蚕品种引进试繁推广工程。
2桑园机械化管理和复合经营示范工程。
3小蚕工厂化饲养示范工程。
4高效蚕桑生产综合示范工程。
5高效蚕桑技术示范推广工程。
(1)加强蚕农培训能力建设。
(2)应用推广高效省力技术。
(3)建设技术服务电子信息平台。
(4)做好技术保障。由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负责,紧紧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和安康市科技创新蚕桑专家工作站两大平台的技术力量,扎实开展前期调研和学习,确保引进技术的先进性、设施装备的实用性和样板模式的可推广,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安排专业干部全程跟踪项目建设,认真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四、一点感悟与建议
石泉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发源地,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新时代,将丝绸的历史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相结合,让丝绸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需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凝聚各方共识,不仅要争取政府的大力扶持,更需要丝绸产业人的共同不懈努力;
二是加快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大科研力量的投入,改造生产工艺,提升产品质量,如今的丝绸已不仅是生活中的纺织面料,而是融入文化创意、时尚元素、先进科技的艺术产品。丝绸产业的发展需要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协同,甚至跨界、跨境的合作,才能实现丝绸产业的发展和共赢。建立合理化的人才梯队,推动产学研的联动发展。
三是塑造知名品牌,重视品牌的市场效应,生产适应不同阶层需要的优质产品,知名品牌的塑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过程,其产品的定位、质量、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等,都是赢得市场、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内容。
四是弘扬传统文化,不断加强与历史、文化、艺术和现代文明的融合,进一步展示石泉风采。
五是借助一路一带倡议,进一步加强国际间丝绸文化的交流与合作。讲好石泉丝绸故事,传承、创新、发展石泉丝绸文化,助推石泉的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
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老年科技教育者协会六产理论应用课题组的安排,感谢蚕桑专家苏超教授的共同参与与精心指导。感谢石泉县多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2021/11/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