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态势(1)

(2022-06-17 09:03:11)
标签:

现代农业

世界态势

学习与借鉴

冷静观察全球农业发展趋势,几乎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致力于现代农业发展。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更着眼于抢占“制高点”,取继续引领世界农业发展潮流,而广大发展中国家更多地是立足国情学习借鉴,努力加快自身现代农业拓展步伐,力争后来居上。

 一、科技创新主着新一轮世界现代农业发展

  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中,农业科技是科技革命中的重点内容。世界农业科技革命发展迅猛,传统农业相继退出历史舞台,现代农业快速崛起。特别是发达国家以科技为主导的农业现代化正在提质加速,其发展的目标、思路和举措悄然发生变化,即主要利用农业科技先导优势,本国农业市场快速向占领世界市场战略转移,利用本国资源向利用别国资源战略转移,由石化农业向绿色农业战略转移。

二、 21世纪将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体系创新研究与广泛应用的世纪。

从全球范围来看,生物技术育种目前已进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与经济增长点为目标的战略机遇期,围绕人才、基因、技术和市场的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

基因组学( genomics 是指对所有基因进行基因组作图、核苷酸序列分析、基因定位和功能研究的一门科学。基因组学的主要工具和方法包括:生物信息学,遗传分析,基因表达测量和基因功能鉴定。

蛋白质组学( Proteomics 源于蛋白质( protein)与基因组学( genomics)的组合。作为全景式研究蛋白质的科学和技术,蛋白质组学是揭示生命现象和规律的必由之路,已成为 21 世纪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重要战略前沿和主要突破口,得到普遍关注和迅速发展。

代谢组学  是随着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系统生物学( System Biology 是继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之后诞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生物芯片( biochip 是根据生物分子间特异相互作用的原理,将生化分析过程集成于芯片表面,从而实现对 DNA RNA、多肽、蛋白质以及其他生物成分的高通量快速检测。生物芯片被认为是当今十分重要且具有战略意义的前沿高新技术,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毒理组学和营养组学等研究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生物信息学 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技术普及之后在生命科学领域里发展起来一门新兴学科,是一门利用应用数学、信息学、统计学和算机科学的方法研究生物学问题的学科。应用领域包括:提高种子和植物可食部分的营养成分,监测植物生长,培育节水耐旱植物,延长保鲜时间,更有效防治害虫,DNA条形码扫描等。

纳米生物学 作为纳米技术和生物学交叉渗透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重点及方向主要包括纳米生物材料、纳米生物传感器、纳米生物学问题、纳米药物、生物医学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等方面。

合成生物技术 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与传统的基因工程技术不同,合成生物技术不仅仅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改造 DNA,而是结合其他领域的知识与工具,包括基因工程、机械工程、机电工程、信息科学、物理学、纳米技术及电脑模拟等,用现代工程科学理念,通过模块化、标准化的生物元件构建有用的生物系统。

植物生物反应器 是转基因植物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基于基因工程和转基因技术等科学技术方法,以各种植物的系统作为“完整的生物大工厂”,植物通过吸收外界的二氧化碳,阳光等一系列“原始生产资料”,经由工厂内部的反应器处理和生物化学反应,产生所需的“生物产品”的过程。植物生物反应器已经成为近十几年来生命科学领域最活跃、最有研究前景的研究领域之一,受到高度关注,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科研资源的注入。

三、农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大力助现代农业不断转型升级。现代农业正在向以互联网为媒介,将网络科技深度融于农业生产经营决策、农业生产精细管理、农产品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精准化、定制化的3.0时代迈进。特别是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电子农情监测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促使世界农业加快转型升级。物联网技术已成为生产管理、辅助决策、精准控制、智能实施的关键技术;互联网技术广泛用于农产品电商、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等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