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耕吧:中国土地太累了
(2009-07-01 11:17:09)
标签:
地力化肥承载力人均耕地土壤中国财经 |
几无休耕致使中国地力衰退
然而,我们只注重产出、掠夺性地使用土地却致使中国的土地耕种走入怪圈。为取得土地的高产,不惜施用大量化肥,施用大量化肥造成地力下降,地力的下降又必须用更多的化肥才能保持高产。
目前中国的化肥使用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2004年的时候,加拿大的斯缪教授就曾指出:“中国有着不到世界1/10的耕地,但近年来氮肥用量却占全世界的近30%”。
自从中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民为了使耕地增产,不惜大量使用化肥,如今一亩地的化肥施用量已达到过去的数倍。但产量却没有预期的高,据统计,从1984-1994年的10年间,中国的化肥用量增加了90.7%,而粮食产量却仅增加了9.19%,原因就在于地力下降。大量的试验结果证明,地力能够为作物提供40%-60%的产量。影响地力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的一些微量元素,如氮磷钾等,常年单一施用化肥会造成原本正常的土壤营养结构被破坏,致使地力下降。
以中国黑土区为例,它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90个市县区,总面积约3523.3万公顷,黑土层厚度在20厘米到100厘米之间。调查资料表明,开垦六七十年的坡耕地,黑土层厚度一般都由开垦初期的80厘米到100厘米,减少到现在的20厘米到30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由12%下降到1%至2%,地力明显下降。
同样,美国蒙大拿州的比特鲁谷的苹果园也是如此,起初欣欣向荣,但后来由于果树耗尽了土壤中的氮素,使得果园渐渐荒芜。
此外,土地盐碱化问题同样致使地力衰退。由于农作物的时令性很强,它的需水期短而集中,因此几乎所有的农田都或多或少需要人工灌溉。长期而大量的灌溉会使一些灌区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到距离地表不到一米时,地下水便可借助土壤的毛细管作用,自动上升到地面,同时也将盐分带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就积累在表土中,久而久之便会促成土地盐碱化。这样就可以解释,在中国的一些老灌区常出现的奇怪现象——“大旱年小增产,小旱年大增产,丰水年不增产甚至减产”。
土地盐碱化问题同样也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伊拉克和叙利亚过去曾为世界农业的中心,现在却不同往昔。
中国耕地的边际承载力已临近极限
在中国,耕地是国土的精华。
难以开发的石山、冰川、沙漠、戈壁等大约占去我国总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可开发为耕地的土地面积极为有限。中国耕地面积约为20亿亩左右,约占总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四,人均耕地约为1.6亩,仅为世界人均耕地面积5.5亩的三分之一左右,在全世界26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中国耕地总面积与美国并列第二,人均耕地面积却为倒数第三。
在中国,人口却是令人堪忧的膨胀。
曾有学者做出这样的比喻:如果从夏禹至今(近4000年)的整个中国历史为24个小时,那么前面将近23个小时(到清初)都没有变化;从第23小时开始,在1小时零50分钟之内,中国人口连续突破1
亿、2亿、3亿、4亿、5亿,每增长1亿人口需时近25分钟;最后的10分钟内(中华人民共和国),势如破竹地突破6亿、7亿、8亿、9
亿、10亿、11亿、12亿,每增长1亿人口需时仅一分半钟。
有不少学者认为,曾经清王朝的太平天国运动,正是人口数量超过小农时代耕地承载力的结果。
我们对于耕地的消耗已经到了一个危险的边缘,极度透支了自然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在此时机,放慢速度也许可以成就更好的调整。历史上我们第一次放弃休耕,是因为农业文明的进步,而后,我们进行的休耕却只是面对自然灾害的无力之举,今天,我们倡导休耕,只为让土地休养生息,喘口气。土地也累了,应该让它歇一歇!
发达国家的休耕之路
目前,美国农场采用的轮作方式主要是“玉米-玉米-大豆-小麦”模式。即前两年种玉米,以秸秆还田提高土地肥力;第三年种大豆,有利于固氮;第四年种小麦。这种轮作方式不仅保护了地力,而且玉米和大豆的轮作可以减少80%的土壤表土被冲刷。
为了保持水土,美国制定了休耕补贴政策,对占全美耕地24%的“易发生水土流失土地”,实行10-15年的休耕,休耕的农户可以拿到补助金。
美国农业部曾表示,从2007年到2010年期间,将有2800万英亩耕地续签休耕项目合同,其中将有2390万英亩耕地将继续休耕。目前美国有3470万英亩耕地进入了休耕项目,大部分集中在平原地区。农户与政府签订合同,时间多达十年甚至更久。
欧盟1992年决定,要求农场主每年必须将一定比例的土地闲置,不得耕种。欧盟的休耕分为两种:一种是每年一次的休耕,一种是多年性休耕,后者要求至少休耕10年以上。2005年,欧盟更是将休耕土地所占比例从以往的5%提高到10%。
作者:石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