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条框束缚我们的思维
文:培洪妈
记得在4月7日收到纸条:
-
您好!我是《知心姐姐》杂志的编辑,最近关注了您的博客,很想跟您约稿,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如果您有兴趣,请联系我,很期待您的回复!
看着编辑留的纸条内容,那个心激动呀,每次都是编辑找培洪约稿,找我滴,这还是第一次。哈哈!所以说,能不兴奋!赶紧加了编辑的QQ,等待对方确认。
高编:“我最近关注您的博客,真是好妈妈。”
培洪妈:“
只是记录儿子成长 ,流水帐而已。 ”
高编:“
但有不少感悟和思考,很值得推荐给其他家长,不是所有家长都会思考的。 我觉得您对儿子非常了解,想约您写一篇少年人物,就写孩子,以妈妈的视角来写孩子。”
培洪妈:“您看了我的文,也知道我的水平一般化,只是记录儿子成长,如果想着发表,就不敢写了。”
高编:“所以经营的博客叫母子博客啊,我们杂志需要的是真实的文字,呵呵。”
培洪妈:“对,就想着记录儿子成长点滴,所以才敢写。”
高编:“ 少年人物就是写孩子成长的点滴,呵呵。 我不喜欢为了发表而编故事,有不少写手文字不错,也挺能写,但是我不喜欢,我喜欢真实的体验,真实的记录。对于读者,真实比文字优美等更重要。”
听着高编这么贴人心的话语,想着自己对儿子的了解,随便写几个特点就可以了,脑海里马上闪出:抗干扰能力强的儿子、节约的儿子、喜爱阅读的儿子。要不,试一试?就这样,答应了高编试一下。高编甚是了解俺这新手,很理解地说:“我先不给您限制过多,您自由写作,即使不能发表,(退一万步说),您写写儿子也挺好的,呵呵。”
嗯,咱就是记录儿子的成长,并不是为了发表,当然能发表肯定更好,
但不勉强。原以为自己写儿子得心应手,博客上也记录了不少。平时遇到一些事,想到的话题,也很顺手就搞定。可是,面对高编给我的任务,面对着电脑屏幕,却一个字也写不出,大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下手。唉,这让我想起育英老师说过的一个故事:一个乡下妇人,因为儿子得到育英老师的赞助,得以重返校园,发自内心地写了一封感谢信。后育英老师还把感谢信发表在报纸上,得到了大家的好评。大家都觉得纳闷:为何一个农村妇女,能写出这么好的文字。育英老师回答;她说的都是心理话,心理如何想,就如何表达了。如果先告诉她要如何写,要上报纸,那她肯定一个字也写不出。
老师说得太精辟了,想想,我就是这种状况。
咱就是说说儿子身上的特点,不要想得太复杂,有啥就说啥。思维尽量不往上杂志想,不是说了,上不上杂志无所谓的吗?那为何还被局限呢?有点想不明白,反正几天下来一个字也没写,找不着感觉,不知如何下笔,一天一天过去,越不知如何写,也就越发找不着思绪。
这让我想起那些面对作文而头痛的孩子们,是啊,他们不就是因为被那些所谓的作文条条框框所局限,所以在写作文时,脑子里总是想着老师家长定的条框,思维没打开,自然写不出了。还有些孩子,还没开始动笔写,脑子里却想着我这样写,会不会被老师退回来重写,能不能过妈妈那一关?这样写会不会太普通?如此这般,怕这怕那,就越发惧怕作文,越怕,就越写不出。
想想我自己,博客上写的文也有二三百篇,那些文不都是自己记录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以前在博客上也写过不少亲子给的征文,不也写得挺好?为什么编辑让我写,我就一个字写不出呢?这就是杂志这条框约束我了。让我心理有了负担,怕编辑说不合格。越写不出,越紧张,害怕高编找我。害怕只是自己答应做的事,却迟迟没行动。
高编也感觉出我的为难,所以找我说:“看了孩子画的有趣的时间表图,我觉得您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加上去,很生动有趣,并且具有个人特色。”嗯,编辑就是编辑,想到的总是比较吸引人的话题,后在高编的引导下,从培洪的想象力这一块写。这不,又找上培洪,问他如何写出那些想象文的?他因为没时间,就用手机帮他要说的话,录下来,然后我再整理的。
哈哈,终于写完了,解放了,管它合格不合格,扔给高编。这一过程,让我扎扎实实体会了思维被局限的感受。心里想着要写,可脑子里却一片空白。想想,我对儿子这么了解,却一个字都写不出,那些孩子们面对老师或家长出的题目,有些话题还是很陌生的,又如何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呢?
这思维意识真是太重要了,要想让孩子爱上写作,平时多引导孩子“多听、多看、多写。”让孩子的思维自由发散,不要过多限制孩子的思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