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合理发泄情绪有必要
文:培洪妈
经常听家长说:她家的孩子稍微不合他的意,就发脾气,烦死人。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的第一思维告诉我:孩子乱发脾气,这说明家长平时生活中看到孩子一点儿小小的不是,就对孩子发脾气指责。如果碰上家长正好心情不好,那孩子就是家长发泄情绪的替代品了;或者有些家长觉得不这样,就会在孩子面前没有威性。其实要想在孩子面前树立威性,并不是靠“发怒”来镇住孩子的,威性,靠的是你身上有值得孩子信服的闪光点,孩子在你身上感受到平等尊重及被理解。
很多时候,在孩子身上都能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记得培洪六岁那段时间,经常能从他口中听到我平时说他时的话语及语气。还有就是培洪爸也经常会故意在我面前模仿我说培洪时的话,当时一听,笑后过,意识到自己的话是伤人的,加上自己用心学习科学育儿知识,把儿子当作朋友看待,慢慢也就改了我唠叨的习惯。这里功劳要算培洪爸的,我觉得他在我面前故意学我平时说培洪的话,在我这很管用,让我及时明白自己是错的。
有些家长觉得,他一生气,一发火,孩子就会变得听话,也就以为孩子需要经常“教训教训”,其实这只是孩子还小,还不能完全独立,只好通过“听话”来保护自己,慢慢变得胆小懦弱,缺乏独立性,没有主见。而那些在安全、和谐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通常具有健康乐观的性格,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合作,同时很有主见,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当孩子青春期到来,如果家长还让孩子“言听计从”那么,孩子的青春叛逆就暴发了,到那时,家长后悔来不及了。
孩子的模仿能力极强,认识能力差,每天和家长接触的时间多,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自然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咱们平时如何对待孩子,孩子就用类似的方式对待他人。看到这,很多家长会说:我每天忙里忙外,看到孩子不听话,就忍不住要发火。
嗯,这个能理解,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一样,况且我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骨子里总有一种孩子就必须听咱们滴思维。情绪每个人都有,发泄情绪也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有情绪不发,严重的还会有心理问题呢,就看你如何控制自己的行为。
是啊,那如何控制自己的坏情绪呢?当你面对孩子,要发火时,头脑首先要意识到,咱们发火是容易,嘴巴一张,就发泄完了,但孩子的那颗幼小心灵受到的创伤,又如何愈合?当我们头脑出现这样的思维时,思绪肯定会从发怒的事中转移开,回想孩子可爱懂事的一面。
还可以转身离开孩子,换换环境,换换空气,并提醒自己:孩子有孩子的思维,他有他的路,咱们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意图和无数的希望强加给孩子;你想强化的到底是什么,你采取的方法是孩子喜欢的还是反感的,它对孩子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激励的还是抵消的,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的情绪也就会缓和一些。
情绪缓和了,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后,再坐下来和孩子交流,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沟通,孩子也更能接受。
当然如果实在控制不住情绪,也别硬强迫自己压抑怒火,找个没人的地方,扯着噪子喊两声,找个知心的人说说,或者学学下面《栅栏上的钉子》中小男孩的做法,把心中的火气发泄发泄,也是必须滴。
要想孩子行为品德好,只有先做个能管住自己行为的家长,孩子才会好。
下面这则故事,我很早之前有听过。前段时间再次看到这则故事,觉得对那些平时常发脾气的家长和孩子有帮助,家长和孩子可以共同来执行,比赛看谁先做到不要钉钉子,谁的钉子先拔完——
栅栏上的钉子
有个小男孩,经常无缘无故地对人乱发脾气。一天,小男孩的父亲把他带到院子里的栅栏前,递给了他一包钉子和一把铁锤,然后对他说:“以后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这个栅栏上面钉一颗钉子。”
没过多久,小男孩就在栅栏上钉了37颗钉子!
然而几星期后,小男孩往栅栏上钉的钉子逐渐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坏脾气比往栅栏上钉钉子要容易得多。直到有一天,小男孩再也不用钉钉子了,因为他已经不再发脾气了。
这时,父亲又对他说:“从现在开始,如果你能坚持一整天不发脾气,那么每天就从栅栏上拔掉一颗钉子。”小男孩照做了,并且很快就拔掉了栅栏上所有的钉子。他高兴地去找父亲,父亲再次和小男孩一起来到栅栏前。
“你做得很好,不过看看这些小孔吧,栅栏再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父亲语重心长地继续说道,“当你向别人发脾气的时候,你的言语就像锋利的钉子,深深地刺在别人的心上,而之后无论你怎样补救,别人的心里都会留下无法弥合的伤痕,就像现在这些钉孔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