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4岁,各种能力飞速发展,懂得听道理讲道理了,身体也进一步稳定了,但是从情感上来说,我的女儿丁丁,她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孩子。
我几乎天天和她在一起,常常说我爱你,也常常毫不遮掩的自然表达对她的欣赏和喜爱。
但是对于妈妈是否真的一直爱她,她却有自己的感受,周日发生的事,让我对孩子的情感和视野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周日,我们全家去看望老公同事新生的宝宝,席间我赞扬说:“这个妹妹真是不折不扣的小美女哦,你们看看她的双眼皮,多么明显啊!”,大概说了2次,过了一会,我的丁丁跑过来了,她说:“妈妈过来,我给你说个悄悄话....”
结果大家猜猜这个悄悄话是什么呢?
她说的是:“妈妈,你老是表扬妹妹是小美女,难道你就不喜欢我了呀?”,看得出来是因为在别人家里,虽然她有意见要发表,但是她还是采取了一个相对低调的方式和妈妈交流。首先我表扬了她这种沟通方式,不是做脸色或者直接表达不满。其次呢,我也有点吃惊,我只是说了妹妹的特点啊,轻微的赞扬了她,怎么孩子就把表扬别人和爱不爱自己挂上钩了啊?
想起在家里,偶尔她哭闹不听招呼时,我撅起嘴(她说的)厉声批评她的时候,她常常脸上挂着眼泪喊:“妈妈抱我一下!”想必那个时候,也是她很怀疑妈妈是否爱她的时候。所以需要通过进一步的亲密行为,比如拥抱,她才能再次确认和感受到妈妈的爱。原来,这就是孩子的方式。
所以尽管你已经认为你很爱你的宝宝,但是,宝宝却依然时刻需要向你确认你对他的爱。我想,这也是他们的发育特点造成的吧,本来成长当中的他们就是在不断的感受和反复的探索中来确认某一类事物的。这些事例也让我发现,孩子的安全感是在生活中进一步建立的,这种确定的心理感受和认知,需要反复才能最终成型。所以或许对于家长来说,需要的并不是质疑,而是一次次的耐心肯定。只有当孩子信任你、在乎你,你才能把你的想法和思路灌溉给她。所以怪不得有个说法是“蹲下来,和你一起看世界呢”,当你能和孩子保持同一个视线,你就会明白她为什么会害怕,为什么会兴高采烈,也就不会对她的反应简单的说“有什么好怕的”或者“这有什么好玩的”之类。
引申下来,不管父母之爱,男女之爱,长辈之爱,朋友之爱,原本也应该是由接受的人说了算,而不是施与的人说了算,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用心的“爱”着他(她)时,对方却感受不到那份爱。那么我们就需要想一想,这份爱以及这种方式是否被用对方需要以及肯定。了解对方需求,用对方需要的方式去爱,爱得对位也轻松。
让我们进一步的懂得爱,学会爱,是我们一生都需要学习的课题。这是在养育之外宝宝给予我的提示和启发。
我也越来越感到,育儿,其实并不复杂,你其实并不需要这样那样的繁复理念,育儿过程中你只要能够被孩子指引着前进,那就够了。
“培养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让孩子来培养你,而孩子呢,他们在对父母的“培养”过程中,真正长大成人。 ”
这是一个真正绝妙的互动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