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冠军为何遭美国老师质疑?

标签:
育儿教育家庭作业棋龄体育项目美国 |
分类: 育儿碰撞:东西方育儿差异 |
前几天陪一个朋友去附近的小学给他女儿办理入学前的手续,朋友将在美国做一年的访问学者,女儿跟着在这里读书。在说到孩子的特长时,当母亲的马上侃侃而谈,女儿曾经得过省里国际象棋比赛冠军,当我也为这个唏嘘不已的时候,老师的反应却更让我惊讶。这位中年美国女老师的脸上写满了怀疑,惊讶,甚至质疑:“什么?这么小的孩子也参加比赛?省级比赛?”朋友的女儿今年7岁,已经是有了4年棋龄的孩子。我听朋友说过孩子参加比赛时的情景,连续三天要比10多场,到了最后,棋艺变得不是很重要,谁体力好谁赢的机会就大。说真的,我以前还真不知道,为什么棋类比赛属于体育项目,听朋友这么一说真是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么小的孩子,经历这么高强度的比赛,要承受多大的身体与心理压力啊。朋友还说,学龄前的孩子反而比上学后的孩子名次要好,她的女儿就是上幼儿园的时候战胜了同组的一二年级孩子。因为孩子上学后,练棋的时间就少了很多,而下棋这样的事,就和其他体育项目一样,平常一定要多锻炼。
听完朋友的话,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学龄前的孩子能取得更好的名次,是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练习,我不知道,这样的练习一天会有多少小时。上学后的孩子拿不到好名次,因为他们要上学,我也不知道,他们一天花在学习上到时间有多少?我常常听国内的家长说起,有时,孩子的家庭作业要做到11点才能做完,一大早就又背着沉重的书包出发了。节假日,孩子的时间也安排得慢慢的,各个兴趣班的跑。家长们说,其实他们也并不想这样,可是大环境如此,大家都在催着赶着孩子向前,自己能落下吗?如今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省吃俭用也要上,不能让孩子属在起跑线上。
在办理入学手续的当场,还给孩子做了相关的测试,首先是英语,孩子的英语还不错,会一些简单的会话。数学水平更是很好,老师高兴地说,孩子到3年级都可以不用学数学。朋友马上开始担心,说,那怎么行呢?如果一年不学数学,那回去怎么跟得上。我轻轻地对朋友说,回去自己教吧,这里的幼儿园才教会数数,能在上小学前认识1到10就不错了,现在你孩子已经学到三位数加减法,这里同龄的孩子要再学两年都难跟得。中国人的数学好这是出了名的,美国人这一进度也太慢了。可是,美国的小学生,一天只上半天的课,还大部分时间是在玩,也没什么家庭作业,其余时间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哪有时间去学数学啊。中国人的数学,除了天赋,不也是花大量时间做大量习题学出来的吗?
前不久,我看过一个报道说,上海某个幼儿园招生,其中一个条件是必须认识1000个字。无独有偶,上海一个小学也在一年级74个新生中作了对识字的专门调查。结果显示:“学前识字量”在100字以内的占29.73%,500字以内的占43.24%,1000字以内的占20.27%,1000至2000字的占6.76%,这就是说,几乎大部分孩子在进校前,已有一定量的“识字记录”。可是,大部分的孩子,只会认字,不会阅读!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与阅读脱钩的认字,这有什么意义呢?认识了字,但是丧失了学习的热情,这样的认字不是与家长本来的意图背道而驰了吗?
相信,如果那个美国老师听到这些数字又会大吃一惊了。与此相反的,美国的孩子不从小认字,但是大部分的孩子从小都有非常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他们小学毕业时,就会自己查阅资料,再根据自己的见解,洋洋洒洒写出10多页的论文,比如:你如何看待二战?你认为谁应该对这场战争负责?等等。所以说,死记硬背多少知识都没用,对人的创造能力中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里去寻找所需要的比它能够记忆的多得多的知识;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而中国的教育,缺失的恰恰是后面两点。
写了很多中美教育的例子,我不是盲目崇拜,更不是崇洋媚外。面对明天的世界,我们自己该如何去审视今天的差异会带来明天怎么样的差距?我们不得而知,也不愿意去想。明天自会有明天的安排,中国人自有中国人的优势与命运,但是,那些世俗的势利的跟风的想法,那些用断送孩子的童年来换来他所谓今后成功一生的做法,那些想用前20年的辛苦,换来后20年的幸福的幻想,是不是太天真太幼稚太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