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第一,是我们累生累世以来的学佛的因缘导致了我们今天能够坐下来读诵经典,能够来分享经典当中佛陀的智慧并且能够依教奉行,而能在生活当中得到更多的智慧和觉悟。
这是远因,从近因来看,当然是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受到家庭的、社会的氛围所影响的一个内心倾向就是,如果我们在选择一种信仰,在选择自己人生没有办法定位的时候,
当然还有一个因缘就是直接的,所谓的善根是什么?是我们的善心。善心更容易开花结果成善果,就如同潮湿柔软的土地更容易生长庄稼一样。我们的善根源于我们的善心,源于我们对人生的觉悟和自己内心当中那份良知的显发。
所以这里的远因是我们过去生来生生世世所积累的善因,这是理论上的,因为有因必有果,而家庭的、社会的这种信仰氛围的塑造和文化气息的熏陶上,这是我们的共业,这是我们需要去学习、打理梳理的。而自身内在所谓的善心与自己的悟性所表现出来的善根,能让我们在佛教这片土壤当中种下种子,开花结果,并且到最后的能够成熟,这是我们自己能够直接去耕耘的地方。
这是三大层次,首先是对三个方面不同的理解,也是我们学佛过程当中需要去不断用功的地方。
今天这篇经文虽然我们注重分析了善根的意义,但是从经典上来看,所谓的“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表明了一切众生皆可以平等,皆可以成佛的佛教理念。还有一点就是,一佛二佛三佛,这是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一个最重要的表现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佛,每个人在成佛之后都可以弘化一方,守一佛土。寺院里面的当家、方丈称为住持,其中就是从佛法的这个概念当中来的。
实际上不是成了佛才有自己的佛土,而是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学佛,在自己的一生当中,他所生活的环境是秽土还是净土,最终取决于我们自身的努力和自己的净化能力。所以,每个人、每个佛弟子都可以尽自己的心愿,弘化一方,这是不能忘记的。
——【昌乐如是说】
2014年12月16日·欢迎转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