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释迦牟尼佛在讲《金刚经》的时候已经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追随他,先不说经文,首先问一下大家,你们公司有多少个人?这多少人是怎么管理的?一个月给他们发多少钱,他们才会很高兴呢?
释迦牟尼佛的队伍当中有一千二百五十个人,甚至后来人数越来越多。第一,在管理上,他根本没有管理。在佛陀的传记当中他一再说,他不是僧团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他是僧团的参与者。
第二,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包括佛陀自己都不发一分钱,甚至有信众供养的时候,拿钱的人还被认为是犯戒,即不捉金钱戒。而他们吃饭,释迦牟尼佛也不管饭,每个人拿一个碗到村庄里去乞讨。
除了没钱之外,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是,在那个僧团当中,没有人愿意去做干部,做领导。现在一个人到了企业当中,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能带个团队,能混个部门经理,最好是混个总经理、CEO或是董事长。但是,在那个队伍当中,如果不是特殊情况请他来做点事情,每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在队伍当中带队。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这个跟儒家讲的厚德载物和觉悟之道当中的“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的譬喻非常接近,形象地描述了当年佛陀与弟子们的情况——一切都是无为而治,每个人都为了各自的生死在修行的道路上默默用功。而每个人在用功的同时又把这一分的庄严,一分的欢喜,一分的解脱自在在大众当中分享,形成了集体的力量。
外人看上去,乌泱乌泱的一千多个人,在过去那个人口并不发达的年代里,那么多人在那个地方默不作声地在修道参禅,谁看了都会佩服。
所以我们在看佛教典籍的时候,除了要看字面的意思之外,更要看字面背后的含义。也就是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人连饭也不管,更不要说发钱了,每个人都在为了佛法的弘扬而努力,这在这个时代,用我们目的性的思维、物质的思维来看是我们不能理解的。
那要理解这样的事情,除非要还原到当时当地那个历史的情景当中你才会知道这是一件多么不容易,多么庄严的事情。我们的寺院管理,我们单位的管理与团队建设应该如何从这当中获取到智慧的钥匙呢?
——【昌乐如是说】
2014年9月5日·欢迎转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