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心理学,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即禅修,烦恼即菩提;觉知于当下,改变于当下
今年5月的某日去广州的女同学家做客,并住在她家一晚,和同学共住一大床。晚上10点多我俩坐在床上聊天,她的一岁半的小侄儿(弟弟的孩子)也从隔壁房间跑过来凑热闹,小家伙在大床上颤颤巍巍地走来走去,充满探索精神并毫无睡意,甚是欢乐。
小家伙一不小心没走稳,脑袋“咚”的一声撞在了床头板上。他愣了,也没哭,看着床头板,然后只见他伸出稚嫩的可爱小手,啪啪地就狠狠地敲了床头板好几下。
我开玩笑似的惊呼:“这床头板很硬呀。这小子不但脑袋撞疼了,这下子连小手也打疼了。”
同学对我说,她妈妈一直帮助她弟弟两口带孩子,就是这个事情她老觉得妈妈处理得不对,和妈妈讲了妈妈也不在意。小孩子正在练习走路,每天屁颠屁颠地满屋晃,也走不稳,经常会走不稳一屁股坐地上,或者身体碰下墙、脑袋撞下床头或者沙发啥的。很多时候小家伙自己撞下碰下也没觉得是多大事,揉揉自己撞到的地方,发下愣,花点时间去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后,很快就继续欢乐的玩了。结果每次奶奶看到这个场景总是很心疼,直接跑过来安慰孩子,有时候帮孩子揉揉撞疼的地方,更多时候奶奶会直接用手敲打他撞到的东西来安慰小孙子,嘴里还念叨着“这墙真坏,打你打你!把我们孙子撞疼了”。现在小家伙自己也学会了这个习惯,他每次撞了头,不是去揉自己的脑袋,而是去敲打墙或者床头、沙发等。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小孩子玩乐的场景。很多时候他们欢乐的探索世界,不屈不挠,摔倒了会自己爬起来,并不当这是个挫折,会继续玩乐。走路不小心撞上了墙,揉揉受伤的部位安抚下自己,很快就可以继续上路了,下次懂得避让就好。这本是个很普通的事情。这就是探索世界并学习对自己负责的开始。但在有些大人的帮助下,走路撞墙却变成了一个不可容忍、攻击与复仇的事件。小孩子忽略掉自己走路没走稳的责任,也忽略掉被撞疼的感觉,转而条件反射的向外攻击,用手敲打墙或者怨墙的不好,往往是令自己加倍受伤。
人的生命成长是个逐步学习对自己负起全部责任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磕磕绊绊,我们也因此从中学习生命的经验,学会灵活转弯,学习与环境、他人和世界和谐相处。如果小孩子不断被教育连自己走路撞到墙都是墙的责任,那么这个孩子就会变成一个无法对自己负责的人。他受挫后往往不会安慰自己内心的痛苦,而是直接去把这个痛苦发泄给外边。忽略掉痛苦可能会并不断累积痛苦,而向外攻击的过程也容易累积到更多的痛苦。我经常看到很多愤怒的人内心都深藏了很多痛苦。
如此多次折腾以后,我们会看到社会上充满了抱怨他人,表达愤怒却从不反思自己的言行的人,更重要的是当事人根本无法意识到自己内心情绪感受和伤痛,把自己完全当作受害者和被动的人,甚至忘记自己也是个大人,也是关系中的参与者。他们由于无法意识到内心累积了很多伤痛,因而也不懂得安抚和释放这些伤痛,所以表现为容易愤怒,感到受伤,觉得他人都对不起自己,在伤害自己,社会也对不起自己。
幽默的宗萨钦哲仁波切在《人间是剧场》里也写了一个这样的例子:“如果你的头撞到墙,你通常会怪责哪一方呢?我们通常会责备这个墙怎么那么硬、怎么不会动,我们从来不责备自己,也不会骂自己的头怎么那这么软。如果没有这个头,就不会撞到墙,也就不会痛了,所以你要负部分责任,因为你有这个头。而我们从来不这么想,我们都是责备别的东西,然后感到很生气。这对墙来说不算什么,但如果对生命体,情况就比较复杂了。”(p11)
我记得网上流传的一个QQ表情就惟妙惟肖的表达了这个场景:有个小伙子不小心撞了电线杆,狠狠的脚踢电线杆,结果把自己的脚踢得非常疼。
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人。忘记自己的感觉,表现得很愤怒或者莫名的情绪。他或者她不断责怪这个人对不起他,那个人伤害了他,把一切痛苦的理由都指向外边,却忽略了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的责任,忘记自己也是关系互动的参与者。
希望这个小故事可以唤醒下大家内心的情绪感受。如果一个人感到别人都对不起自己,很愤怒地指责他人在攻击别人,可以稍微尝试觉察下自己:“我内心有什么痛苦感受,让我感到如此愤怒?”
鄂丽梅 随笔 2012.8.20
--------------------------------------------------------------------------------
哈佛幸福课10要点:是按“本能“办:
1、内心热情,2、亲密人际关系,3、学会失败,4、允许失落和伤感,5、简化生活,
6、锻炼,7、睡眠,8、助人,9、勇敢,10、感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