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村姑回家
村姑回家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28
  • 关注人气:29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觉知的三个特性----花永远无法只是它自己  一行禅师

(2011-07-02 14:19:26)
标签:

觉知心理学

一行禅师

一心走路

性格

深圳心理

分类: 一行禅师文摘

觉知的三个特性----花永远无法只是它自己

选自《一心走路》 一行禅师

 

    那么,我们如何在没有这些预设观念的前提下去感知世界呢?我们如何以真实的觉知去看世界呢?有三个特征可以用来描述我们如何以不同程度的觉知去感知世界,分别是“遍计所执”、“依他起”与“圆成实”。第一个特性“遍计所执”,是我们的集体心理建构。我们的习性是相信有个坚实而客观的世界,并且视事物为彼此存在于对方之外----你在我之外,我在你之外。阳光在树叶之外,而树叶不是云。我们总是看待事物都在彼此之外,但我们所接触、看见与听到的只是集体的心理建构。大多数人所认为的时间特性,只是“遍计所执”性。你身旁的人说他和你一样看见并听到同样的东西,并不是因为这是看世界唯一且客观的方式,而是因为他的生成和你很像,所感知的东西也很像。

    我们知道,我们并不只是用眼睛看。我们的眼睛只接受会被转译为电信号语言的影响,听到的声音也会被接受与转译为电信号。色、声、香、味、触都被转译为心所能接受与处理的电信号。

    佛陀在《金刚经》里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我们所知的“人”或“法”,都只是心理的建构,尽管千变万化,却都是唯识所变现。了解了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遍计所执”之后,接着我们将深入检视心理建构的世界,碰触第二种感知----“依他起”。

    “依他起”,顾名思义,即“依赖他方,或依靠他方,才能现起(显现)”。你无法依靠自己而存在,必须和其他一切事物相即相入。看着树叶,你可以看见云与阳光;一即包含一切。若我们将这些元素从树叶去除,那么树叶也不复存在。

    花永远无法只是自己,必须依赖许多非花元素才能显现。若我们看一朵花只看到一个独存的实体,就是还在“遍计所执”的领域中。当我们看一个人,例如看着父亲、母亲、姐妹与伴侣时,若视他们为独存的“自我”,则我们还是在“遍计所执”的领域中。

    要发现人与事物的空性,你需要“念”与“定”的能量。你充满正念地生活,无论接触任何事物,都深入地观察,不再被事物的表象所愚弄。看儿子,你看见父亲、母亲与祖先,你肯见了儿子并非独存的个体。你视自己为“相续”,亦即从相依与相即的角度看一切事物。一切事物都奠基于其他一切事物才能显现。当你持续练习时,“一”与“多”的概念将会消失。

    核子科学家大卫-波姆说过,电子并非自存的个体,而是由其他所有的电子所构成,这是“依他起性”或“相即”的特性。没有个别独存的实体,唯有相互依赖才可能显现。就像右与左一样。右并不是可以单靠自己而存在的独存实体。没有左,就不可能有又。一切事物皆是如此。

    有一天,佛陀告诉钟爱的弟子阿难:“见“相即”(法界缘起)者,彼即见佛。”若我们碰触到相互依存(缘起)的特性,便碰触到佛陀。这是修行的过程。一天当中。无论是走路、吃饭或盥洗,你都可以训练自己如实地看事物。最后当完成修行时,“圆成实性”将完全展现,你不再碰触虚妄的世界,而是碰触到法尔如是的世界。

    首先,我们觉知到:所生存的世界是由我们、我们的心,集体建构而成的。其次,觉知到:若深入观察,若我们知道如何使用念与定,就可以开始触碰到“相即”的特性。最后,当觉知进行得够深入时,我们舍弃想法、概念与观念,甚至舍弃“相即”与“无我”的概念,绝对实相的真实本质便可以显露出来。

    修行人不使用复杂的研究工具,而使用内在的智慧和光明。一旦我们去除对于概念与观念的执著,净除恐惧与愤怒,便有一个非常明亮的工具,可以用来体验法尔如是的实相,解脱一切生灭、有无、来去,一与异等概念的实相。念、定、慧的修行能够净化我们的心,使心成为强大的工具,让我们可以用来观察实相的本质。

    佛教里常出成对的相反词,例如生与灭、来与去、有与无、一与异。假设你有一根点亮的蜡烛,你将火焰吹熄,然后再次点亮蜡烛,你问火焰这个问题:“我亲爱的小火焰,你和我显现的火焰相同,或者你是完全不同的火焰呢?”它会说:“我是既非相同也非不同的火焰。”在佛陀的教法中,这名为“中道”。中道极为重要,因为中道不着两边,是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与不一异的。科学的发现已经印证了这种洞见。

    当你打开家庭相簿,看见小时候的相片时,你看见自己和相簿里的小孩相同不同。若火焰问你:“亲爱的朋友,你和相簿里的小男孩相同吗?”你的回答即将和火焰完全相同:“亲爱的火焰,我和那个小男孩既非相同,但也非完全不同的人。”

 

三宝读书笔记  2011年7月2日

相关文章:五项觉知--理解是爱的基础(一行禅师)

相关文章:痛苦的源头不在别处(一行禅师)

相关文章:理解与爱之眼(一行禅师)

实践觉知与放松的幸福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henzhenmei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