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盗梦空间》了吧!
心理学和佛学的基本差别是什么?
心理学认为,别人就是别人,是一个独立于自身以外的客体。而佛学认为,人生就是一个梦,而所有的在你心目中显现的人,包括你自己,都是投射人物。
《圆觉经》里,菩萨跟佛陀请教,众生为什么陷入无明当中?佛陀说,因为众生“误认四大为自身相,前尘缘影为自心相。”
前一句物理学家去解释,我们讨论后一句。
佛陀的意思是,你当下看到的人与事,产生的感觉,都是过去埋下的种子,通过因缘的作用,呈现在你面前的。
有时间差,你“当下看到的”是你“过去埋下的”,你会说我现在根本没想这些。是的,现在没想这些,过去想过,有时间差,所以当下显现了。现在埋下的身口意种子,也不是现在显现,要将来显现。
所有的别人,都不是真正独立于你之外的客体,而是投射人物。过去的种子,现在因缘和合而显现。
所以,佛学不认为有一个和你自己完全无关的“外在客体”。
你抱怨的时候小心了,你抱怨的不是别人,而是你内心的铭印所制造的客体。你爱的时候也要小心了,你爱的不是别人,是你内心的铭印所制造的客体。
而当你随时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你就是在修行。
有些学员说,害怕碰到邪师,耽误慧命,所以有机会拜师父都不拜。佛陀在圆觉经里说了,你只要不断祈请,遇到传播正法及菩萨道的师父,不要碰到小乘以及外道,那么,你就会遇到传播菩萨道的好师父,不会碰到小乘和外道。
一个人,真的会去认一个邪师做师父,他自己本身也有点问题。这个道理,你们想想就可以明白。
比如,你在贪什么东西,贪强大啊,贪成就啊,贪神通或者是贪爱啊,你当然会遇到邪师。你发出的信息就是这个。
如果你不断觉察自己的念头,确保动机是纯正的,修行不是为了服务我执,而是为了从轮回中解脱,以及广利众生,你就不会遇到邪师。遇到邪师,你也不会拜。很清楚,以宣扬气功和神通为主调的师父,多半不靠谱。
因为你了解,悉达多王子修行的目的,是为了“离欲、去执、断烦恼”。想想看,什么是“离欲、去执、断烦恼”?把气功练到大师境界,是不是能“离欲、去执、断烦恼”?
你还是在追求自我的强大。
仔细阅读《佛道的见地与修道》,去了解,学佛是为了瓦解对于自我的执著,而不是为了让你觉得自己很强大,比别人优越。
事实上,佛教最终是要让你泯灭主客体之间的差别。
你清楚地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你的投射人物,而你是在一个梦中。梦里哪有一个真正的“别人”呢?梦里也有没有一个真正的你。
比如,当你看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了解你心目中的我,只是你的投射人物,而我看文章后面的评论的时候,了解这些评论都是过去我心念的投射。
不仅如此,我们在阅读时产生的情绪(有时候甚至会很强烈),也都有铭印的作用,因此并非仅仅由对象引起的。
这样渐渐修起来,最后你知道,你看到的这些人与事都是“前尘缘影”,连情绪和感受都是“前尘缘影”,然后你了解这整个是幻觉,是梦。
这样你获得一种超脱的感觉,一种想发笑的幽默感。你发现这底下不生不灭的佛性。而一直以来,你在和自己玩游戏。你就是你伤害的那个人,你就是你爱的那个人。全部都是幻影。
照精神分析的套路来解释,也可以完全破掉人我执。假设你学过精神分析,你知道,你所谓的自我,是从小到大,内化了外部环境里的客体和客体关系,来形成的。你的所谓“自我”,其实是一大堆“子人格”和“子人格之间的关系”。你受父亲影响产生的“类父亲子人格”,受母亲影响产生的“类母亲子人格”,以及内化他们之间的冲突,这也形成你内在的冲突。然后你的老师,你的朋友,你的恋人,你看的一本书,你的偶像,都在构建你的内心世界。这个内心世界同样也是无常的。
而你的父亲,他也不是天然生出来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去分析他,同样能把他解构了。他不也是由他的父母,以及百千万个客体,通过内化的作用,和合而成的吗?这个和合现象,还在不断地变化着。
你父亲的父亲,你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你可以一直解构下去,最后发现,根本没有一个独立的人在那里。一切皆依缘起。
每一个缘起,又有它的缘起。这就是空性。
回到《盗梦空间》。
我们是在一个梦里,所有的人都是我们过去“身口意业”所制造的投射人物。你永远不可能跟任何人竞争,因为每个人都在他自己制造的梦里。
讲别人和讲自己是没有区别的,每一个在你心目中显现的“客体”,都是你的一个子人格。认同他就是内化他,排斥他就是通过反认同来内化他。
所以佛陀说,“取舍都是轮回。”
心理分析师分析别人,其实分析的都是,自己的前尘缘影。通常说来,咨询师碰到的来访者,在他所显露的问题上,往往与咨询师有共业。
除非你没有自我,否则你无法避免这种情况。
这就是佛学与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差别。
2010-9-20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
……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犹如空华,从空而有,幻华虽灭,空性不坏,众生幻心,还依幻灭,诸幻尽灭,觉心不动,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若说有觉,犹未离幻,说无觉者,亦复如是,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三宝特别推荐:
这篇文章写得相当精致到位了,希望大家慢慢品味其中的道理。谢谢伟玲老师。
乐8觉知心理学博客:http://blog.sina.com.cn/shenzhenmei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