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家庭系统排列的心理治疗师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无所畏惧。他需要有面对事实的勇气,即使是十分可怕的事情。如果缺乏这种勇气,家庭系统排列的参与者便会下意识地觉得这位心理治疗师不能胜任这一事实,并且使他们的感觉受到限制。
从事这种工作的心理治疗师还得具备一个条件:他应该爱并且尊敬自己的父母。否则他怎么能帮助他的当事人去爱并且尊敬其父母呢?
尽管心理治疗师有不足之处,但家庭系统排列的结果绝不是毫无根据的。如果治疗师不够大胆,那么排列尽管不能完全展现事实真相,但部分真相的展现也有助于对当事人的治疗。
父母与孩子或者说孩子与父母是不可分离的。尊重与父母的感情联系特别重要,而父母也必须意识到这种联系。
我们与家庭的联系是不可分割的。孩子把这种联系视为爱和幸福,这与孩子在家庭中如何成长或者夭折无关。这种爱是第一性的,也可称原始之爱。
在孩子的眼里没有什么善恶之分的合理标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认为好的东西永远都是好的。如果第二个妻子嫉妒丈夫与前妻所生的孩子,那么这种自然顺序也会遭到破坏。对于丈夫来说,这些孩子始终排在第二个妻子的前面。妻子只有满足于自己的二等公民现状,才能使婚姻幸福,因为她没有嫉妒的权力。
只有平衡供求关系才能保持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
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才有可能不平衡,因为父母主要承担了给予的角色。将来孩子再把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东西继续传给下一代,到那时这种供求关系才能达到平衡。
一种良好的夫妻关系不仅要求平衡供求关系,同时要求接受方回报给予方的应该多一些。这样给予方付出的将会更多,婚姻或伴侣关系会因此更加和睦更协调。这种供求关系越好,双方也就越幸福。然而这也会产生一种让有些人感到害怕的影响:感情联系的加深。
谁如果主张自由,他对供求投入的份额就不会大。一个人如果认为他不需要获取,只需要付出,他就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强,而且很快会感到孤独。婚姻或伴侣关系不可能长期承受这种不平衡。关系破裂是想象之中的事。
海灵格说,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幸福通常长久不了。
在感情联系方面,我么所体验到的清白是对家庭的归属感,有罪是对家庭关系的摆脱。我们所体验到的感情联系方面的罪过是一种严重的罪过。
在供求平衡方面,我们体验到的清白是一种无拘无束和轻松自在的感觉,而有罪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秩序问题方面,我们体验到的有罪与清白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不同。在认为秩序是现行规则的情况下,清白便是忠诚和认真,有罪则是逾越和害怕惩罚。
最恶意的行为往往是因为最善意的良知酿成的,而最善意的行为又常常是最恶意的良知所致。化解矛盾,促使和平的善必须消除那些良知由于对群体的感情联系强加给我们的限制。
我们所出生的家族与我们的命运无可分割地连在一起。
尊敬父母是家庭系统排列疗法的核心所在。
儿女是否尊敬他们的父母,其结果总是反作用到儿女们自己身上。
只有首先接受父母身上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才有机会得到发展。
谁如果极不尊重自己的父母,在他身上就会缺乏最重要的东西。他会感到空虚和失落。对父母的排斥越强烈,对自己的惩罚也就越严厉。
接受父母首先要做到恭顺,一种对通过父母获得的对生命这一礼物伟大意义的恭顺。
人们可以体验一下,如果他想象跪在父母面前,伸开双臂,手掌朝上,然后说:“我敬仰你。”接着站起身,凝视父母,感谢他们赋予你的生命之礼物。
有些人认为,对父母的这种无限制的接受可能会因其父母的个性问题、过失或生理方面的问题给他们带来不利的后果。如果有人提出异议,他便丧失了完全接受父母的机会。
我们没有对父母评头论足的权力。
谁在接受父母方面不挑不捡,最终反倒不会继承父母亲有问题的地方,而更多的是那些好的方面。
有一种拒绝父母的特殊形式是提要求。其实谁提要求,谁就是在拒绝接受,就是把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的表现。如果他想接受父母给他的东西,他就必须放弃要求。许多人不愿放弃,因此,他们也就很难摆脱他们的父母。
接受具有一种令人惊奇的特点:分离。谁在接受,谁同时也在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很多了,够了。剩余的我自己来吧,我就不打扰你们了。这样的态度让人自立。
海灵格认为,接受是一种恭顺之举。在他眼里接受与接纳有很大的不同。接纳中包涵着某种仁慈,而接受是指我赞同真实存在的东西。这种接受超越道德,无善恶之分。
如果某人有一个当妓女的母亲,并且在心里对她说,即使你是妓女,我也视你为我的母亲,那么他就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母亲。如果他说:虽然你犯了很多的错,但你仍然是我的母亲。这样说同样不行。只有孩子满怀深情的对母亲说:我接受真实的你。你是我真正的母亲。这才是真正的接受。如果他对母亲的职业感到痛苦,他就无法真正走到她身边。他必须克服这种痛苦,才能真正接受自己的母亲。
在心理治疗中,人们常常只看到父母与孩子关系的表面。人们通常把气出到父母身上,而并不注意隐藏在深处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原始之爱。
由于父亲受到儿子的完全排斥,儿子便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父亲。在恨与鄙视的后面显然还有对父亲的深爱。
如果孩子因学费问题或其他的要求埋怨自己的父亲,这样做也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孩子将对这种越权行为付出代价。受到虐待的孩子也必须百分百地去接受他们的父母,这是为了他们能够去走自己的路。
仇恨和报复就有很强的束缚力,而如果我们爱谁,谁就会还我们自由。
如果晚辈要给予长辈什么,而不是晚辈从长辈那儿接受什么,那么家庭中的整个供求关系就被打乱了。
如果孩子钦佩他们的父母并能体验到父母的了不起,那么在孩子身上才能形成一种安全感。
如果孩子被迫承担起父母安慰者的角色,这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对于这种自然秩序的颠倒孩子是无能为力的。孩子不幸地陷入这一境地并不得不承担其后果。
在父母面前不管到什么时候永远是孩子。现在我已成年,我和父母处在了同一位置。这种说法应该是错误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