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书笔记
(2009-05-24 19:42:19)
标签:
佛学读书心理教育智慧 |
分类: 宗萨文摘 |
第一节 道的选择
第五节
禅修
第六节
止观
第二节
出离与虔诚
第八节
金刚乘
5月30日 星期日
第一节 道的选择
绝对真理不能被想成象成真空那样,所以通常都把它想作相对存在事物的绝对本性。
第八节
金刚乘
金刚乘修行见地本身,而大乘、小乘则利用一些方法趋向见地。金刚乘的修行基础在于,因为一切事物究竟是空性或无分别,所以行者应该直接跳到修行的中心去修空性或无分别,而舍弃趋近实相的间接方便。
金刚乘关心如何调伏自心、训练自心和认识自心。调伏身体,也是观想的目的之一,也是金刚乘独特的地方。金刚乘是唯一能让你此生即成就圆满佛果的乘。一切是心,身体也是觉知的产物,而且只要我们能够操纵对现象的觉知,就能操纵一切现象,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对于身体的觉知,就能够操纵和改变我们的身体。如此一来,今刚乘就可能让行者在此生成佛。
伟大的老师 们有种非常特殊的品质: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懂什么就教别人什么。大部分人教别人东西,是因为认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希望透过教导炫耀一翻,建立优越感;至于对方会不会从教法中受益,他们可不管。真正的老师,只在特殊的时机教导别人须要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教导别人究竟成佛。
佛教中所有教派以及佛所开示的一切法门,目的都是在于让你发现自己本具的神圣性或清净性。你的本性是清净或神圣的,因为它不受任何幻觉和投射的污染;你的实相并非心量狭小、暴躁、易受打击的那个有限制的人,你不是那个人,那个人也不是你。
我们的无限是超越想象的,我们须要发现它。怔悟就是认识你的无限性,这是你的神圣和纯净的另一种说法,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发现你的佛性。
身体愈来愈精细的时候,身心之间的分别就愈来愈少。理解心创造了身体是很重要的。当心的串习累积得愈来愈厚的时候,它们就变得愈来愈粗重,衍生出精细的形象;最后,随着精细形象愈来愈不精细,就形成粗重形象。
身体内除了粗重形象之外,还包括由脉、轮、气、明点所组成的微细身,微细身推动心并且制约贪、嗔等烦恼。其就象匹盲马,心有如残障的骑师,脉可以比作扭曲混乱的道理。笔直的作着,可用来打开脉中形成的结。然后,由于道理不再扭曲不清,盲马就能没有错误地沿着道路奔跑;这也表示,这个残障骑师--心--更受到控制,圆满次第(或收摄)修持微细身,更能把它转成修行之道。
依照某些密续,整个外在世界,日月等等,也存在我们身内,好象一切外在事物都有内在的对应(难道宇宙是我们串习的产物或者是某些微细的粗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