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读书笔记

(2009-05-24 19:42:19)
标签:

佛学

读书

心理

教育

智慧

分类: 宗萨文摘
第一节  道的选择
        何为法?法包含一切现象。依照佛法,现象有两种特性:相对和究竟。
­
       道的目的就是帮助你超越迷惑,任何方法能让你证悟实相、了解正见,不论是行善、遵守道德规范还是完全疯狂的行为,都算是道。其实任何东西都可以当作道,只在于你是否聪明到能用它为道;同时,也因你入道的动机和以它为道的智慧不同,任何一种修行之道,都可能成为证得果位的障碍。
        当你斟酌所有的众多修道和教法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道是为了不同的人开示的,否则,佛法中就会看来象是有许多矛盾。
        为了简化,佛的教法可以分为经和释论。“经”通常是佛陀亲口所说,其中又依主题与内容的不同再分为成三部(即三藏)。
        第一部分为阿毗达摩藏--论藏,这是佛教的形而上学,重点集中在智慧;她的主题包括了心的起源、心的不同种类、无蕴、不同心理状态,以及去除这些状态以后不同的结果等等。第二部分为毗奈耶藏--律藏,即戒律,教你如何正常处理生活中的各类问题,其中包括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戒、居士五戒等。第三部分为经藏,主要介绍三摩地、禅定和止观等等。
        释论是经的注释与说明,释论绝不可和佛陀所说的相抵触,必须完全基于佛语来作阐述,不可搀入错误与疑惑的见解。
        佛法接受下列四种见解,一般认为,这四点就是佛教与其他宗教与哲学的差异:
        一、所有和合者都无常(诸行无常)
        二、所有被二元对立染污的现象都是苦(诸受是苦)
        三、所有现象都没有本质(诸法无我)
        四、涅槃寂静,没有烦恼与二元对立(涅槃寂静)
        一般说来,佛法可以分为三乘:声闻乘、辟支佛乘和大乘。三乘都接受痛苦的原因是“自我”,去除我执就得到涅槃。三乘的差别在于如何处理自我以及处理自、他之间的方式。有些修行之道以非常固定及狭窄的方式处理自我,所谓狭窄,就是集中在自己达成无我。有些修行之道较为广阔,也尝试了解现象的无我。另外,有些修行之道对于众生的自我负起较大的责任,而其他修行法门的目标就可能仅仅是个人的解脱。
 
第五节   禅修  
        禅修是训练心灵最直接、最实用、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禅修的方法有无数种,有些禅修只要让心安住在本来的状况,而有些禅修则用一些技巧强迫心进入一种更清晰、更鲜明的无碍境界。有些法门则用相反的思维对治烦恼波浪,譬如以慈悲心对治愤怒;有些法门则用类似的念头或者烦恼来对治那个烦恼。
        不管用哪一种技巧,禅修基本上就是让自己一习惯于某种特别的思考方式的过程。
­
第六节   止观
        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都包括了止观的技巧,连金刚经也不例外。止观是一切其他禅修技巧的基础,它能产生宁静、专注与清明,这些都是使其他修行产生效果的重要因素。
      “ 止”使你的专注范围变窄,因此减低了心灵的造作,创造一种宁静的状态。这并不表示你的心变得狭窄了;你的心愈宁静,就愈宽广、愈柔和,这使得你想怎么用它、什么时候用它,都能随心所欲。然而,如果只有宁静,无法让你体会“空性”的见地,所以,由“观”产生的锐利洞察力,也是必要的。
        止保持你的心不受干扰,而观则提供光亮让你看得见。一旦止平静了你的心,观加大、加深并使心更清晰、更敏锐地去认识心的本性。关是洞彻现象、本质的智慧。
        修“止”的主要目的,是让你能够自在的创造身心,使你不再成为习性的牺牲品。
­
第二节   出离与虔诚
        改变习性可能须要一点强迫,例如建立一种规律,强制自己依循它回顾过去;你可能会发现,大部分的习惯与瘾头的养成,最初都得强迫自己去做。好习惯和坏习惯都是这样养成的。
       为什么要修佛?
        你或许无意识地觉得修行没什么用,不如“真实生活”那么重要;如果真有这种想法,你就须要观察真实生活的缺陷与过患:想想过去种种不可避免的悲伤,在将来会再次出现;想想你所依赖的、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在刹那间就可能消失。看看生活中这些层面后,你应该对于平常浪费珍贵生命的生活方式生起坚定的厌离心。
        厌离心能帮你不再把全部的生命用来做些根本无意义的事情、能引发你出离轮回痛苦的决定;特别是让你了解到,你所放弃的东西无论对你或其他人而言,都没有些许的利益,也没有让你得到快乐的可能。基本上,你所舍弃的是“自我”,也就是倾向于对甚至没有关联的东西,也加以夸大的习性。
 
第八节   金刚乘
        小乘的修行法是以不伤害众生为基础;大乘除了不伤害众生之外,还加上菩提心和利益众生的愿望;金刚乘吸收小乘和大乘的精华见解,而带上净观的冠冕,是一种视万法皆清净的究竟果位修持方法。
5月30日  星期日
第一节  道的选择
        绝对真理不能被想成象成真空那样,所以通常都把它想作相对存在事物的绝对本性。
第八节   金刚乘
        金刚乘修行见地本身,而大乘、小乘则利用一些方法趋向见地。金刚乘的修行基础在于,因为一切事物究竟是空性或无分别,所以行者应该直接跳到修行的中心去修空性或无分别,而舍弃趋近实相的间接方便。
        金刚乘关心如何调伏自心、训练自心和认识自心。调伏身体,也是观想的目的之一,也是金刚乘独特的地方。金刚乘是唯一能让你此生即成就圆满佛果的乘。一切是心,身体也是觉知的产物,而且只要我们能够操纵对现象的觉知,就能操纵一切现象,所以,如果我们能够改变对于身体的觉知,就能够操纵和改变我们的身体。如此一来,今刚乘就可能让行者在此生成佛。
        伟大的老师们有种非常特殊的品质: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懂什么就教别人什么。大部分人教别人东西,是因为认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希望透过教导炫耀一翻,建立优越感;至于对方会不会从教法中受益,他们可不管。真正的老师,只在特殊的时机教导别人须要知道的东西,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教导别人究竟成佛。
        佛教中所有教派以及佛所开示的一切法门,目的都是在于让你发现自己本具的神圣性或清净性。你的本性是清净或神圣的,因为它不受任何幻觉和投射的污染;你的实相并非心量狭小、暴躁、易受打击的那个有限制的人,你不是那个人,那个人也不是你。
        我们的无限是超越想象的,我们须要发现它。怔悟就是认识你的无限性,这是你的神圣和纯净的另一种说法,以传统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发现你的佛性。
        身体愈来愈精细的时候,身心之间的分别就愈来愈少。理解心创造了身体是很重要的。当心的串习累积得愈来愈厚的时候,它们就变得愈来愈粗重,衍生出精细的形象;最后,随着精细形象愈来愈不精细,就形成粗重形象。
        身体内除了粗重形象之外,还包括由脉、轮、气、明点所组成的微细身,微细身推动心并且制约贪、嗔等烦恼。其就象匹盲马,心有如残障的骑师,脉可以比作扭曲混乱的道理。笔直的作着,可用来打开脉中形成的结。然后,由于道理不再扭曲不清,盲马就能没有错误地沿着道路奔跑;这也表示,这个残障骑师--心--更受到控制,圆满次第(或收摄)修持微细身,更能把它转成修行之道。
         依照某些密续,整个外在世界,日月等等,也存在我们身内,好象一切外在事物都有内在的对应(难道宇宙是我们串习的产物或者是某些微细的粗重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