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时刻看好你的情绪

(2009-05-22 20:36:32)
标签:

教育

佛学

健康

觉察

心理学

心灵

养生

智慧

道德经

分类: 觉知心理学
    这是一个中国人的古老故事:在北方一个穷困的村庄里,干旱的天气持续了好几个月了,苦恼而烦躁的村民无奈请来了能够呼风唤雨的法师。法师巡视了村庄,但是却什么也没做,只是要求村民们在村子外面搭一间草房。他住下后仍然什么都不做,只是要求村民们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定时为他准备饭菜,焦急的村民们无奈只好照做……就这样,一周过去了,天空竟奇迹般地下起雨来!村民们问法师到底是怎么做的,他说,我没做什么法事,我刚来的时候,你们村子乱作一团,所以天也不下雨,等到你们每天为我送饭并恢复有规律的生活后,老天自然就下雨了!
 
    这个“求雨者”的故事看似简单,却是荣格早年在谈到心灵治愈时必定会先讲的故事,原因是这个故事包含了分析心理学心灵治愈的基本要素。
 
    在“求雨者”的故事中,村民们是烦躁和慌乱的,在法师看来,他们的生活与自然界是分裂的,正是这分裂阻碍了自然界用雨水滋养生命的自然而然的过程。分析心理学对心理疾病的看法也是如此:疾病和困扰就像是干旱的天气,它来自于个体与无意识的隔离、自我与自性的分裂、人与自然的不和谐。心理疾病的困扰与故事中村民的饥渴一样,来自于心灵的孤立,因孤立而失去自然的滋养。因此,无论是法师还是分析心理学家,心灵的沟通都是他们治愈的必要手段。要沟通心灵就要有恰当的行事原则。聪明的法师选择住在村子边上,这样做是因为他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村民的生活气氛,并且在村民们一次次送去食物的活动中承受他们的焦虑和慌乱,而他之所以不住进村子,是因为他不想也卷入慌乱的气氛之中,而失去自己与天地沟通的能力。而在心理分析中,这就是所谓治疗师与当事人之间的心灵“共情”的原则,当事人带来自己生活中的苦恼和消极的情绪时,治疗师此时就成为这所有情绪的容纳者,有了这容纳者,当事人才可以暂时卸下包袱,重新整理自己的心灵,而治疗师永远保持着共鸣但不卷入的旁观者态度。这就是心灵之间的沟通。然而,这样的沟通仅仅是打开治愈之门的钥匙,心灵的治愈还必须做到个体与无意识之间的沟通和人与自然界之间沟通。正如法师所做的,只有达到天人之间的“感应”,或者说是实现了某种“共时性”的领悟,分析心理学的治愈才算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