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2009-07-08 18:48:00)
标签:

文化

教育

分类: [学习资料]


一、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在普通单色光源(如钠光灯) 前面, 先放置一个开有小孔s的屏, 再放置一个开有两个相距很近的小孔s1s2的屏。只要安排适当, 就可以在较远的接收屏上观测到一组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如图17-5]

 

17-5

  为了提高干涉条纹的亮度,ss1s2常用三条互相平行的狭缝来替代,而且可用目镜直接来观测干涉条纹。今天,利用激光的高度相干性和高亮度,用激光束直接照射双孔,就可以在屏幕上获得一组非常清晰可见的干涉条纹[如图17-6][动画——杨氏双缝]

 

17-6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

动画 杨氏双缝

  杨氏实验所依据的,是惠更斯在1678年提出的关于波面传播的原理,称为惠更斯原理(Huygens principle)。该原理指出波面(或波前)上每一面元都可看成是发出球面子波(wavelet)的波源,而这些子波面的包络面就是下一时刻的波面(或波前)。按照惠更斯原理,杨氏实验中的小孔 可看成是单色点光源,而s1s2是从s的波面或波前上分离出来的两个小面元所构成的子波源,它们所发出的球面子波是满足相干条件(coherent condition)的, 在它们交叠的区域中将出现干涉现象。显然,杨氏双缝干涉实验是典型的分波阵面干涉(wavefront-splitting interference)

  下面定量分析屏幕上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interference fringe)所应满足的条件,如[17-7]所示,设s1s2间的距离为d,双缝所在平面与屏幕平行, 两者之间的垂直距离为D,在屏幕上任取一点P, 它与 s1s2的距离分别为r1r2,Ms1s2的中点,OM垂直于屏幕面,P与点O的距离为x,在通常情况下, 双缝到屏幕间的距离远大于双缝间的距离,D>>d。当R1=R2时,由s1s2发出的光到达屏上点P的波程差δ为:

 

  若δ既不满足(17.2.1)式, 也不满足(17.2.3)式, 则点P处既不是最明亮, 也不是最暗。

  干涉条纹分布的特点可从(17.2.2)式中看出,条纹分布是中央对称排列。与狭缝平行,两侧对称,条纹间距彼此相等,与干涉级k无关,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如17-8所示。两相邻明条纹或暗条纹的间距都是:

Δx=xk+1-xk =Dλ/d  (17.2.5

 

图 17-8

  如果测定了条纹的间距Δx,已知dD,可利用上式推算出光波的波长λ=dΔx/D。杨氏由此式算出了光波波长,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实验测得光的波长。当以白光入射时,由于Δx∝λ,则在中央明条纹(仍是白色)的两侧将出现彩色条纹 [17-9]

 

  注意:装置的尺寸、所用光的波长、光源的移动和宽度都会对条纹的形状有影响。观看动画,注意结果。[动画杨氏双缝干涉波面;动画杨氏干涉条纹影响因素;动画光源宽度对杨氏条纹的影响]

动画 杨氏双缝干涉波面

 

动画 杨氏干涉条纹影响因素          动画 光源宽度对杨氏条纹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