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在,姐姐在!”——手足之情,终身伴侣
(2016-06-12 09:56:49)
标签:
二胎双宝二宝姐妹花同胞 |
分类: 家有双宝:幸福姐妹花 |
“妈妈不在,姐姐在!”——手足之情,终身伴侣
八月的某个周末,我去参加了台湾许维素教授的焦点解决之道工作坊。姐妹俩的照看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老公的身上。因为工作坊地点离家近,老公打电话叫我回家吃饭。当我回家的时候,老公正忙着在做饭,姐妹俩坐在一起,姐姐正在给妹妹讲故事。我慢慢走近她们的时候,妹妹用眼角瞟了我一眼,并没有表现出见到妈妈的惊喜和兴奋之情,姐姐呢,更是专注地给妹妹讲故事,全然没有对妈妈有什么表现。我的内心既有姐妹相亲相爱的欣慰,也有姐妹脱离母亲的失落……
人有时候真的是奇怪的动物,作为妈妈,我自然希望姐妹俩相亲相爱,可是,为什么眼前明明是姐妹俩相亲相爱的场景,心里却浮现着平时姐妹俩打闹的场景,浮想联篇?
自从妹妹会走路后,姐妹俩的争吵就开始频繁,不是妹妹抢了姐姐的东西,就是妹妹弄坏了姐姐的物品。总之,因为妹妹的介入,姐姐的领地似乎受到了威胁,于是,姐姐对妹妹的怨恨开始出现。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写道:“不是每个小孩都爱自己的兄弟姐妹,通常情况下,他并不会在心里对他们产生爱意……因为兄弟姐妹是自己的竞争者,所以他反而会心生怨恨。这种态度常常持续很多年永不间断,直到成年,甚至还会更久。”那么,兄弟姐妹之间的争斗属于正常和普遍现象吗?所有的精神分析学家都给予了肯定的回答。
一般来说,第一个孩子容易产生争斗心理。在两个或更多同性别的孩子之间,在孩子们年龄很相近的家庭,或是相对大家庭来说规模较小的家庭,这种争斗或许会更为激烈。所以,年龄比较接近的姐妹、兄弟比较容易争吵,而兄妹、姐弟则相对来说不太会争吵。
在目前的独生子女现状下,我们的孩子有个普遍的问题:缺乏玩伴,缺乏兄弟姐妹这些人际关系所带来的丰富经验。儿童精神分析家温尼科特指出,独生子女尤其缺乏恨的经验。当小弟弟或小妹妹出生时,孩子感到嫉妒、痛恨,逐渐接受兄弟姐妹的存在,通过这个过程,孩子们感到了由恨到爱的转变和整合。而没有同胞竞争经验的独生子女则失去了珍贵的机会学习表达恨意和愤怒,并体会到由攻击带来的歉疚感。
当然,兄弟姐妹之间也可能会产生,或者最终会产生互相爱怜,彼此忠诚的感情。虽然我一直挺关注姐姐的丧失之痛,但在妹妹两岁之前,姐妹俩的争吵频率似乎一直很难下降。正当我纠结这样的争吵什么时候是个头时,姐妹俩的和谐场景也开始出现。
镜头一:
有一次,我和老公带俩孩子外出玩。午饭后,1岁半的妹妹开始午睡,于是,我抱着妹妹到车上休息。而5岁半的姐姐因为玩得过于兴奋,嘴巴不停地在说话,还不停地问我问题。
我对姐姐说:“妹妹在睡觉,请你小声点。”
尽管我不停地示意姐姐安静,但由于姐姐还沉浸在之前的状态中,很难停下来。终于,妹妹被吵醒了!妹妹“哇”地大哭起来。
从睡梦中被姐姐吵醒的妹妹,明显带着委屈的情绪。于是,我轻拍妹妹,轻轻地说:“哦,宝贝,对不起,我们把你吵醒了,让妈妈来抱着你,请你继续睡吧!”
但是,那天的妹妹不知怎么了,虽然还迷迷糊糊的,却带有强烈的攻击性,她挥舞着小手来打我。
我心想,当务之急是让妹妹重新入睡。于是,我只好忍受着妹妹的“挨打”,轻轻地安抚妹妹说:“宝贝,睡吧,妈妈抱着你。”
看到妹妹这样不停地“打”妈妈,姐姐终于按纳不住了,她说:“妹妹,你打我吧,是姐姐把你吵醒的!”
姐姐边说边抓起妹妹的小手轻轻打自己的脸。说来也真奇怪,妹妹竟然安静下来了,不一会儿,又睡着了。
我惊奇地看着姐姐。姐姐不好意思地对我说:“妈妈,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姐姐是真实地在表达自己的歉意,而不是外在力量强迫她这么做。姐姐的内心真的成长了!
镜头二:
有一天,2岁的妹妹和6岁的姐姐躲在餐桌底下玩游戏,两人窃窃私语,似乎在密谋什么事情。这时,我随口问道:“你俩在说什么呀?”姐姐立刻就对妹妹说:“不要告诉妈妈!”并用手捂住了妹妹的手。妹妹则坚定地重复:“不告诉妈妈!”
我立刻震惊了,似乎有一股热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啊,小小年幼已经有事情不能告诉妈妈了!但我很快就镇定了,立刻在内心安慰自己:“孩子大了不由娘,想那么多干吗呢!”
镜头三:
带姐妹俩外出,2岁的妹妹总是不肯自己走路,要我抱。而我却不愿意总抱她,于是,妹妹转向姐姐:“姐姐,抱抱我!”
镜头四:
妹妹2岁2个月,我去北京参加华德福幼教培训两周,姐妹俩白天都在我的汇乐园里。我回来后,老师和我说了一件她观察到的事情。
有一次,妹妹想妈妈了,就哭,正在一边玩的姐姐立刻过去抱住妹妹说:“妹妹别哭,妈妈不在,姐姐在!”然后,妹妹就真的不哭了。
老师说:“你不在的时候,姐姐真的会像妈妈一样去照顾妹妹。”
好一句“妈妈不在,姐姐在!”当我听到这句话时,顿时热泪盈眶。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其实埋藏着的是负责、担当、照顾、支持等正向的角色,而我们成人却经常看到争吵、竞争、欺负等负向的行为。于是,在我们面前,孩子只好呈现如我们期待的负面行为;当我们不在的时候,孩子才真正呈现他们本来的样子。
手足之情,是我们中国人对兄弟姐妹之间亲密关系的一种比喻。手足由同一个身躯伸出,靠着同一心脏压缩出的血液而生存,他们彼此扶手,荣辱与共。运用手足打比喻,其实也是表明手足之间的亲密相处,互帮互助吧。
在我们的生命中,可能获得的朋友相当的多,但不会有任何朋友能完全等同于手足。朋友可以绝交,从此便不再是朋友;夫妻可以离婚,从此就不再是夫妻。但手足即使绝交,身上依然流淌着相似的血液。
在多女子家庭中,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兄弟姐妹就成为他们的合作者和同谋者,既是学习的榜样,也是引以为戒的例子。手足虽然互相训斥,但也互相保护,虽然互相激励,但也互相让对方痛苦。手足不光是儿时的玩伴,更是出谋划策者;手足不光让我们嫉妒,也让我们引以为豪。
伟大的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在她的自传《黑莓的冬天》中这样写道:
“在成长的过程中,姐妹们表现出了激烈的争斗;在成为年轻的母亲后,她们拿子女来互相攀比,这无疑是争斗的延续。但是,当孩子们渐渐长大,姐妹们反而比以前亲密了许多。到了晚年,她们又常常是彼此精挑细选的、最令人开心的伙伴。”
玛格丽特*米德还分享了她童年记忆的价值:
“只有我和露易丝能回忆出库尔奇是指什么,它是一只欢蹦乱跳的长毛狗,还总是耷拉着耳朵;记得后院长着一棵漂亮的苹果树;记得母亲开车载我们去海滩的路上唱过《两只织布鸟》;记得父亲在卧室的地毯上打高尔夫球;记得一位名叫凯瑟琳的保姆,在晚间祈祷时教我和妹妹说:‘愿上帝保佑我的父母、所有亲戚、朋友和宾*克罗斯比。’”
我曾看到许多二宝家庭,因为怕两个孩子互相影响,于是让两个孩子分开。一个养在爷爷奶奶家,一个养在自己家;一个奶奶养,一个外婆养;等等。在分开的情况下,两个孩子的冲突是减少了,但是,隔阂也增加了。成年后的两个孩子,也许就失去了童年的共同记忆。生活,活的就是过程。我想,作为姐妹俩的妈妈,我不仅要接纳姐妹俩可能出现的争吵,而且需要认识到姐妹俩之间的差异,尽量给姐妹俩创造一个共同生活的环境,让姐妹俩在一次一次的冲突和争执当中,认识到自己与对方的差异,从而接纳和珍惜对方。
没有兄弟姐妹的人也许永远也不会了解手足之间的感觉,他们就像是一棵树上的两根枝条,不管外表有多么大的差异,根却在同一个地方;他们不吝惜为手足而付出,因为除了父母她(他)是他们在世上最最亲近的人。无论手足吵得多么的厉害,无论是不是在争吵中动了手,他们都会在最短的时间里和好如初;恶语相向,却从未想过心存芥蒂,她(他)态度恶劣也未曾忧心情感破裂。共同的环境中生长,让手足如此地相似,很多时候只靠最细微的动作来传递外人不可知的信息,一个眼神可以明白你的意思,一个话未出口,另一个却已经了然于心。
“妈妈不在,姐姐在!”在人生的旅途上,配偶姗姗来迟;父母最终会离我们而去。在认识的人当中,手足可能才是唯一真正有资格被称为“终身伴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