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分类: 育儿感悟:观念决定行动 |
文:崔华芳
在幼儿园,2岁出头的蓉蓉经常会讲一些儿语,比如“花花”“肉肉”“爬爬虫”。老师不止一次地与我说:“讲儿语是不对的。”同时,每次蓉蓉讲儿语的时候,老师会当着所有孩子的面,毫不客气地纠正道:“哦,不是肉肉,是肉。”然后,其他孩子就会轻声取笑蓉蓉。
我曾与老师沟通,虽然我也知道讲儿语并不好,因为讲儿语的负作用可能会延长孩子从儿语过渡到说完整句子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孩子思维水平的发展。但是,我认为适当地讲一些儿语并不防碍儿童的发展,没有必要这样去纠正孩子。
当众纠正说儿语的孩子,从方法上来看,似乎是对的,但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却容易对儿童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
首先,2岁多的儿童正值自我意识觉醒时期,原本外婆经常和她说的儿语,已经被孩子接受,老师一定要强行纠正,这无疑让孩子对成人世界的判断失去了标准,孩子是要相信每天照顾她的外婆,还是相信幼儿园里的权威代表老师呢?
其次,当众纠正孩子,相当于当众指出孩子的缺点,2岁多的孩子已经有了明显的自我意识,怎么可能忍受一而再,再而三地当众被否定呢?
再次,当众纠正孩子,老师与孩子之间的较量,孩子自然不是老师的对手,那么,在其他孩子眼里,老师的权威效应影响了孩子们的判断,孩子们很容易就把经常被老师“纠正”的对象列入笨孩子,坏孩子的行列,这对孩子的伤害是多大啊!
事实上,蓉蓉刚刚2岁5个月,按她的年龄,语言发展得相当好,不仅能够使用较长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能够准确使用一些限定性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比如,当爸爸嫌她一会做这个一会做那个停不下来的时候说:“蓉蓉,你可真讨厌,总是一刻不停的。”而当时蓉蓉已经坐下来吃东西,她镇定地回复:“我正在吃东西的时候不讨厌。”当时的蓉蓉才2岁3个月,爸爸立刻被蓉蓉的及时回应及思维能力所折服。
虽然蓉蓉还是会出现一些儿语,比如,我要吃“肉肉”,“笋笋”,而这些儿语产生的根源主要是蓉蓉的外婆,在外婆眼里,2岁左右的蓉蓉依然是个可爱的小婴儿,因此与蓉蓉对话的时候会依然使用儿语,即便是与6岁的格格对话时,外婆也是会使用这样的儿语。蓉蓉的外婆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不会讲普通话,不认识字,也不会写字,她能够使用儿语与孩子们沟通已经很不容易了。外婆用儿语和孩子们沟通其实包含着外婆对孩子们深厚的感情,如果少了用儿语沟通的这种方式,其实是封琐了外婆与孩子们之间情感沟通的一种方法。
那么,如何处理这种“儿语”呢?
我认为可以这样:
首先:接纳孩子偶尔说儿语的情况。
既然使用“儿语”的蓉蓉并没有因此而让自己的语言和思维发展受到影响,可见,儿语对她来说,并不是她与人语言沟通的工具之一,而是她与人情感沟通的一种方式,因此就没有纠正的必要。正如成人之间有时候会使用一些昵称一样,比如,老公与老婆之间有时候会说“小甜心”“李哥”“何叔叔”,这些表达的意义也不是字面传递的真实意义,这些词汇的意义在于传递一种情感。
其次:当孩子说儿语的时候,不纠正也不强化。
比如,当孩子说“我要吃肉肉”的时候,老师没有必要说“哦,这不是肉肉,这是肉。”而是可以这么说“你想吃肉是吧,我帮你拿。”这时候,成人传递给孩子的是正确的词汇,当孩子听到后,孩子会明白,原来“肉肉”的另一种说法是“肉”,而且,当她发现大家都在说“肉”的时候,她自然明白,以后在公众场合,都应该说“肉”而不是“肉肉”。这样,正向的表达方式也传递了,更重要的是,在给孩子示范的时候,并不是以“强行纠正”的方式出现,而是以“无痕示范”的方式出现的。不仅说儿语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其他孩子也不会因此而对说儿语的孩子有想法甚至有看法。上面提到的可能给孩子造成的伤害也就不会出现。
我从大学毕业从事教师职业开始,虽然中间也换过职业,比如家庭教育图书编辑,家庭教育图书作者,创办绘本馆,到如今创办儿童之家。十多来年,一直没有脱离过教育行业。从事家庭教育图书编辑期间,我一头扎进了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当中,2007年,大女儿出生后,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终于有了试验田。但我很快就发现,教育方法并不是万能的,是随着孩子及时间地点环境而变化的。2012年,小女儿出生后,我更是明白了,教育的真谛是自我教育,任何外人施加给孩子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我从最初的痴迷教育方法到如今的注重教育理念和营造教育环境,从最初的“培养孩子”到如今的成长自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变得更加接纳孩子的各种行为,同时,我也发现自己有了更多的能量去爱孩子,给予孩子接纳、认同、关爱、赞美、照顾等。当然,这几年的教育实践更让我明白了,当我们真心去爱孩子的时候,任何孩子都是有感知能力的,孩子会感受到老师的爱,她会自信,她会快乐。真正感受到爱的孩子,她必然是自信的,她必然是快乐的。那些过度用“教育方法”去限制孩子的做法,必然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害怕、焦虑、消极、痛苦等等为。孩子的状态最能说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