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崔华芳
崔华芳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915
  • 关注人气:39,4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舍得让我爱的孩子受苦

(2014-03-07 00:58:51)
标签:

舍得

让孩子

受苦

规则

华德福

分类: 育儿感悟:观念决定行动

文:崔华芳

 

 

舍得让我爱的孩子受苦

 

6岁的格格在园里与其他孩子一起玩,兴奋之极大声尖叫,这是园里不允许的,因为当孩子们在教室里自由玩耍的时候,大声尖叫干扰了其他孩子的游戏(在蒙台梭利三大伤害原则中,可以归为伤害了周围的环境)。

园里的规则是,在院子里可以大喊大叫,但是在教室里不可以大喊大叫。

于是,老师走到格格身边,对她说:“格格,你在大喊大叫,来,我带你到院子里去大喊大叫。”

格格看到老师走过来,下意识地想躲起来。

这时,老师走到她身边,拉她坐在自己边上。再问:“你想大喊大叫吗,我带你到院子里去大喊大叫。”

格格是个嘴硬的孩子,她不愿意说“我不大喊大叫了。”而是说“我不去院子。”

老师继续说:“你刚才大喊大叫了,所以我和你一起去院子大喊大叫,等你叫舒服了,我们再进来。”

格格坚持:“我不出去,要去你自己出去!”

老师说:“我没有大喊大叫,我不用出去。但是你大喊大叫了,我要带你出去大喊大叫。”

格格说:“我才不去呢,你别想把我带出去。”

老师也坚持:“你必须到外面叫舒服了才能进来!”

(特别说明:华德福教育认为,7岁前的孩子,是用身体来感知世界的,因此,单纯地与孩子讲道理,可能是没有多少效果的。往往是成人讲的时候,孩子答应得好好的,转个身,依然会做同样的事情。因此,在华德福教育当中,建立规则就是老师带着孩子去做正确的事情,只有孩子身体力行做过了,才能够更好地内化成他的规则。)

 舍得让我爱的孩子受苦
 

格格这时拼命抓住老师的衣服说:“你要是带我出去,我就打你!”

老师说:“你不可以伤害我的身体。我要带你出去是因为你大喊大叫了,你得到外面去大喊大叫好了才进来。”

格格说:“我就是要打你。”

老师依然平静地重复:“你不可以伤害我的身体。我要带你出去是因为你大喊大叫了,你得到外面去大喊大叫好了才进来。”

这时,格格突然哭起来:“我讨厌你。我本来就讨厌你,你来了有那么多的规则!”

老师依然平静地说:“你可以讨厌我。但是你大喊大叫了,我要带你去院子里大喊大叫。”

格格边哭边用手打老师,老师平静地握住了她的双手,说:“你不可以伤害我的身体。我只是要带你去院子里大喊大叫。”

但是,格格已经上来的情绪,肯定不可能很快下去,她边哭边想用手打老师。老师一边平静地表述规则,一边抓住她想打人的手。

两人坚持了十分钟,格格依然不愿意去院子里。我知道,这对于倔强的格格来说,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令我意外的是,作为妈妈的我就坐在离她一米多的地方,她没有回头来寻找我,也没有在当时向我告诉老师的情况。她一个人在面对这件事情。

接下来,孩子们要归位吃点心,格格依然倔强地坐在一边,不愿意归位,也不愿意承认错误。当然,没有归位就无法进入吃点心的环节。但是,她似乎对吃点心也没有兴趣。


舍得让我爱的孩子受苦

    点心吃完后,是烘焙活动,这是格格最喜欢的主课,她在边上探望着想来。但因为刚才的事情没有结束,她不可以进入主课的环节。

我看到时机,就过去跟她说:“如果你想参加做蛋糕,你就和老师说。然后把前面该怎么做的事情都做好就可以了。”

格格抬头看我一眼,眼神里流露出半信半疑。我知道,她可能不相信老师会接纳她参加主课。

于是,我轻轻地对她说:“老师和妈妈一样,虽然有时候会批评你,但是心里也是很爱小朋友的,把自己该做的事情做完,老师会带你一起做蛋糕的。”

格格不吭声,这时,我知道自己应该识趣地退出。因为我该表达的意思已经表达过了,格格也是能够明白的。她如何做取决于她的内心意愿,而她做何意愿,我需要给她时间和空间,让她自己作主。

不知何时,她自己主动找老师处理之前的事情了。在做蛋糕期间,格格终于又回来了!



舍得让我爱的孩子受苦

 

几天后,格格突然对我说:“妈妈,我觉得现在汇乐园什么都好的,就是椰子姐姐这人不太好说话。”作为孩子妈妈,我马上就明白,格格的意思是,椰子姐姐在执行规则的时候说一不二。所以,我追问:“那你觉得椰子姐姐对你怎样?她是个怎样的人?”格格说:“她对我倒挺好的,人也还不错。”

再几天后,椰子给你反馈:“最近,格格和我的亲近感好像越来越好了,她对我说‘我总说要带她去我家,却一次都没有带她去过。’”我对椰子说:“这叫不打不相识!”


舍得让我爱的孩子受苦

 

确实,孩子与老师之间的心理较量往往就在规则执行的过程当中,如果老师执行规则时是温柔地坚持,孩子在试探过后就会明白规则的意义。如果老师在孩子一抗争时就失去规则,孩子就会明白,抗争是抵抗规则的唯一途径。

而对于成人来说,难就难在于,在面对孩子抗争规则时,如何温柔地坚持,在面对孩子哭闹的时候,如果平静地面对。在面对孩子臣服规则的时候,如何微笑着接纳孩子。

到这里,我终于明白,孩子对规则的抗争其实只是在试探规则是否是可变的,如果规则不可变,她不仅会认为这规则是安全的,而且会认为这个执行规则的人是可信赖的。正如交通规则一样,如果红灯时,大家可以随便闯红灯,那过马路时,如何保证安全性。再比如,如果执行交通规则的人,无论路人是谁,乞丐还是市长,都能够理直气壮地让大家按规则办事,这人是不是值得信赖的?


舍得让我爱的孩子受苦

     身心灵导师张德芬有本书叫【舍得让你爱的人受苦】,这本书探讨了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事实上,受苦是每个人在人生过程当中必经的过程,所谓有苦才有甜,如果我们替他人承担了苦的过程,其实也剥夺了他人享受甜的权利。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思想,尽自己所能,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快乐。是的,大部分家庭当中都只有一个孩子,我们有条件有能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世界。但是,对于快乐的含义我们值得探讨,快乐只是让孩子感到高兴吗?快乐只是人为地为孩子抵挡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吗?再深一层地去思考,我们会发现,快乐是比较浅层次的东西,仅仅是指情绪上的,比如,得到了一样东西就会快乐,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会快乐;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乐观。乐观较快乐而言,是心理层面的。比如,一个孩子失去了一件物品,但却能够坦然接受;一个孩子不被允许做某件事情,但依然能够感受到被接纳,依然能够顺从规则。

 我明白,乐观的个性是需要修炼的,舍得让自己深爱的孩子吃些苦,孩子才会在受苦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外在世界的真实性,感恩他人的接纳和包容,感谢规则带来的安全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