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 |
案例:
琴琴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妈妈和外公生活。妈妈要工作,因为妈妈不仅要负担琴琴的生活费,还要赡养琴琴的外公,而外公在生活上不会照料琴琴。有一天,琴琴妈妈生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挂水。琴琴留在家里和外公在一起。这本来也没什么,因为平时也经常这样。但是,当妈妈从医院回来后,琴琴对妈妈说:“妈妈,我一个人好孤单啊!”琴琴妈妈听了这句话后,眼泪竟然止不住地留下来,一把抱住琴琴伤心地哭起来了。并喃喃自语:“对不起,宝贝,妈妈不会离开你的,妈妈永远不会离开你的!”接下来的几天,妈妈一直在用物质满足琴琴。后来,琴琴妈妈发现,琴琴经常用物质来要挟妈妈,并对其他人说:“我要什么妈妈都会给我买的。”
教育启示:
琴琴的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妈妈和外公生活。妈妈要工作,因为妈妈不仅要负担琴琴的生活费,还要赡养琴琴的外公,而外公在生活上不会照料琴琴。有一天,琴琴妈妈生病了,一个人去医院挂水。琴琴留在家里和外公在一起。这本来也没什么,因为平时也经常这样。但是,当妈妈从医院回来后,琴琴对妈妈说:“妈妈,我一个人好孤单啊!”琴琴妈妈听了这句话后,眼泪竟然止不住地留下来,一把抱住琴琴伤心地哭起来了。并喃喃自语:“对不起,宝贝,妈妈不会离开你的,妈妈永远不会离开你的!”接下来的几天,妈妈一直在用物质满足琴琴。后来,琴琴妈妈发现,琴琴经常用物质来要挟妈妈,并对其他人说:“我要什么妈妈都会给我买的。”
教育启示:
不要放大孩子的痛苦,妈妈生病去医院,孩子和外公一起在家呆着,原本是生活中的一种常态。孩子表达的也只是“妈妈不在家,我很无聊”。妈妈却因“孤单”一词而触动了心理按钮,把自己童年的痛苦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认为“孩子一个人在家孤苦伶丁”,原来,妈妈从小失去了母亲,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妈妈,她认为自己是被妈妈抛弃的,所以当她有正当事情离开孩子的时候,也会认为自己在抛弃孩子,所以有强烈的负疚感,这种强烈的负疚感又变成过度的物质补偿,而妈妈的这种心理被孩子轻而易举地察觉到了,并利用妈妈的这个心理来控制妈妈的行为。
结论:
要把孩子的痛苦与自己的痛苦分开。
前一篇:孩子上幼儿园后为什么又不适应了?
后一篇:幼小衔接,家长的心态如何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