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规则意识要点建立观念一致自由规则育儿 |
分类: 育儿锦囊:让教育更简单 |
规则一旦确定就要遵守
当你给孩子立下规则后,无论是什么时间和地点,都应该严格去遵守。比如,不允许孩子在吃饭前吃零食,在家里是这样规定的,到外面也应该这样执行。哪怕其他人试图来破坏这个规则,你也应该冷静地对孩子说:“我们说好了吃饭前是不能吃东西的。”同时告诉其他人:“请你配合一下,谢谢!”
如果规则是一天一个样,在家这样,出门那个,孩子必然会无所适从,该遵守时不遵守规则。
女儿再哭闹时,我只有两种解决方法。一是说:“你想做什么,或者哪里不舒服,请你告诉妈妈,妈妈可以帮助你。请你好好说,如果你哭着说,妈妈是听不清楚的。”如果是合理的需求,我会满足她,但是会强调:“以后请你好好说,哭着说妈妈是听不清楚的。”如果孩子的要求是不合理的,我会对她说:“妈妈是爱你的,但是,这事妈妈是不能答应的。如果你想哭你就哭吧。”女儿就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慢慢恢复正常。后来女儿的哭闹明显减少了。因为她知道有事情需要协商,而不是哭闹。
对于每一位父母来说,教育孩子不能今天要求孩子这么做,明天又要求孩子那么做,如果前后矛盾,孩子将无所适从。同时,父母要注意,教育孩子不要被情绪所左右,从而出现高兴时实行宽松要求,生气时实行严格要求,这样,孩子就会学着看大人的脸色行事。
规则要统一
孩子需要一定程度的限制,但是,一个规则最好只有一个标准,否则会让孩子觉得混乱,无所适从,也有可能会钻空子。
比如,妈妈要求孩子吃饭前不能吃零食,爸爸却说吃一点也没关系;妈妈说不可以吃糖,奶奶却私底下给孩子吃糖;幼儿园要求孩子不要吃汤泡饭,家里为了让孩子吃饭快却天天汤泡饭。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孩子的心灵开始并无是非观念,无法判断出父母的言行究竟谁对谁错。对于自己的错误,孩子一般是在父母的教育和指责中才发觉,同时会在以后加以改正。尽管孩子有时会撒娇,那只不过是对于父母指责的一种表面对抗而已。但是,如果这个时候,父母中的一方指责孩子做错了,而另一方却当场提出异议,这实际上是庇护了孩子的缺点。孩子会立即认为自己并没有做错,也用不着改正。有时候,昨天爸爸反对或者制止过的事情,今天又得到了奶奶或者外婆的鼓励。这样重复几次,就会完全搞乱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纵容孩子的错误行为。造成孩子情绪的乖戾无常。于是,孩子变得越来越不听话,逆反现象会越来越严重。
给孩子建立规则要耐心
你给孩子建立一条规则,他就能够每天认真执行吗?绝对不可能。其实哪怕是成人,也不可能每条规则都执行得非常完美。
对于孩子来说,由于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还没有发展好,内心缺乏规则意识,他不可能很好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教诲,也不可能很好地去执行这些规则,这是必然的。而自律不是来源于强制的行为,但也不是自发发生的。需要父母的指导与不断重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父母来说,如果我们理解了孩子的心理,我们就能够耐心地对孩子说:“这样做是不行的,你已经知道了。”“妈妈已经说过,这样做不可以。”
同时,我们应当允许孩子通过试探来获知什么是规则。当孩子不按规则做事情的时候会发生什么?比如,孩子把房间弄乱后会怎样?孩子在床上蹦床会怎样?孩子只有在不断地对规则和后果的体验中,才会逐渐学会遵守规则,并为自己负责。
适用孩子的规则更适用家长
一天中午,带女儿经过星巴克时,女儿说:“妈妈,在这里吃饭吧。”
我说:“不行,那不是餐馆,是咖啡馆。小孩子还不能喝咖啡,要长大了才能喝。”
女儿点了点头,说:“要长得像妈妈一样大才能喝咖啡。”
我说:“是的,你真懂事。”
我庆幸着自己明智地用“小孩子不可以”的理由说服了女儿。不料,接下来女儿就回报我一个更高级的理由。
午饭后,女儿在喝葡萄汁,看她喝得津津有味,我故意逗她说:“给妈妈喝点,我也想喝了。”
女儿最爱喝葡萄汁,这会正渴的要命,根本不肯。她一边摇头一边说:“不行。”
我说:“我是你的妈妈,我这么爱你,你让我喝点吧。”
女儿拼命摇头,说:“这是宝宝果汁。”
我说:“宝宝果汁怎么了?让妈妈喝点。”
女儿煞有其事地说:“宝宝果汁是给小孩子喝的,妈妈不能喝。妈妈已经长大了不能喝了,要小时候才能喝。”
我问:“那妈妈现在还能不能回到小时候。”
女儿说:“不能,你不是小宝宝了,你是妈妈。”
所有给孩子制定的规则,家长自身也要遵守。如果家长总是以:“你是小孩子,我是大人。”试图让自己逃脱规则的限制,聪明的孩子必然会想到其他办法来挑战家长。比如,要让孩子吃饭时不挑食,家长首先要做到。想要让孩子与他人打招呼,家长自己就要向人打招呼。
如果规则是由成人制定,只有孩子需要遵守,那么它就不是规则,而是一种权利。这种权利的存在甚至会影响孩子对家长的尊重。
规则不是权威
让孩子遵守规则,并不等同于让孩子服从权威。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遵守规则与服从权威还很难区分开来。比如,妈妈要求孩子吃饭时不能看电视,孩子会遵守。如果妈妈说:“你吃饭时看电视,妈妈就会打你!”并准备木棍之类的惩罚工具,孩子也会遵守。两者的区别就是,前者是遵守规则,后者是服从权威。
在游戏中建立规则意识
许多规则,孩子需要在社会环境中去感知的,比如,排队轮流玩,征求他人同意,不可以反悔等。和孩子游戏前,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规则是怎样产生的,以及规则存在的意义。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更容易理解规则、建立规则意识,并逐渐将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
积极鼓励
对孩子来说,得到父母的认可非常重要,父母的鼓励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如果孩子遵守规定,父母就应及时给予鼓励,强化孩子的行为。这样,遵守规则就会逐渐内化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当然,父母的鼓励应该具体针对遵守规则的情形,例如,“你自己把玩具收拾好了,这让妈妈很高兴。”“你按时睡觉,妈妈觉得你很会安排时间。”而不是笼统地说“你真棒”或“真是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