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崔华芳太阳花教育指导亲子沟通引导孩子完整说话倾听鼓励育儿 |
分类: 育儿锦囊:让教育更简单 |
晨晨放学回家后,看到妈妈在厨房准备晚餐,于是,他也来帮忙。
晨晨边摘菜边说:“妈妈。”
“哎。”妈妈答应着。
“妈妈,我想跟您说个事。”晨晨轻轻地说。
妈妈正忙着炒菜,就答应着:“好。”
“荣荣老是欺负我。”
“你不要太老实,他欺负你,你也可以打他。”妈妈说。
“可是……”
“什么可是,你就是太老实,所以才会处处吃亏,妈妈跟你说,现在这个社会就是要强悍,否则处处受到他人的欺负。知道吗?”
“知道。”
其实,晨晨是想跟妈妈说,荣荣找了一帮人向自己收保护费的事。这件事情发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次荣荣都想跟妈妈说,但都不知道怎么说,而且,妈妈不仅不会引导孩子完整地诉说清楚,还总是没有耐心听晨晨诉说,就替孩子下了结论。晨晨为此很苦恼。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部分孩子都愿意把自己遇到的问题告诉父母,希望寻求父母的帮助。遗憾的是,许多父母总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推测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从来不让孩子完整地诉说事情的经过,更别说主动引导孩子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尽管父母们工作繁忙,缺少时间来倾听孩子,但是,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必须抽出时间来倾听孩子诉说,让孩子完整地表述,然后再帮孩子分析问题,给孩子提供解决方式。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给孩子提供帮助的父母可能没有想到,他们想的事情与孩子们遇到的事情往往并不相同,有时候甚至是相关甚远。时代的不同,各种元素的不同,都有可能使孩子遇到一些父母们以前没有遇到过的事情,如果父母们不善于放下家长的姿态,主动来倾听孩子,那么,亲子之间的代沟就会永远存在。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的案例:
早上,妈妈把4岁的军军从床上拉起来,然后帮他穿衣服,准备送他去幼儿园。军军很不情愿地让妈妈穿衣服,他一直嘟着嘴巴。吃早餐的时候,军军故意磨磨蹭蹭。妈妈着急地想要带他出门,他却赖在餐桌上说:“妈妈,我不想上学!”
许多父母的回答可能是这样:
乖孩子,快去幼儿园,晚上妈妈给你买肯德基。(哄骗)
这孩子,我就知道你不是学习的料!(责骂)
不想上学你想干吗?小孩子就是要上学的!(独裁)
快走,妈妈上班要迟到了!(忽视)
你走不走?不走让你爸爸晚上打你!(恐吓)
这些回答都是错误的,因为父母都没有让孩子把话说完,或者没有引导孩子完整的诉说事情,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想去上学。
有效的倾听应该是这样的:
孩子:“妈妈,我不想上学!”
父母:“是吗?为什么不想上学?学校里有好多小朋友呢?”
孩子:“我就是不想去!”
父母:“是不是在学校里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了?告诉妈妈,妈妈帮你想办法。”
孩子:“学校里一点都不好玩,小朋友们都不愿意跟我玩,他们有好玩的玩具也不给我玩。”
父母:“小朋友怎么不愿意跟你玩,你有没有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
孩子:“没有,我怕他们把我玩具弄坏了。”
父母:“玩具买了就是要玩的,你要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玩,这样,小朋友也愿意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这样,你的玩具不是更多了吗?这样吧,妈妈帮你多带几个玩具,你拿去给小朋友玩,他们肯定会喜欢你的,也会把自己的玩具给你玩的。”
孩子:“好吧。”
如果父母忽视孩子的情绪,孩子同样不能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
父母应该运用哪些方法来引导孩子完整地诉说事情呢?
当孩子主动向你倾诉的时候,你一定要表示出你的兴趣,你应该用眼睛注视着孩子,对孩子说:
“宝贝,你说吧,我听着呢!”
“是吗?什么事,说来听听!”
“真的吗?接着往下说,我听着呢!”
在孩子诉说的时候,父母不要随意打断孩子说话,只要简单地附和一下就可以,同时,父母应适当地增加一些体态语言。比如:
你可以紧挨着孩子坐着,同时侧身搂着孩子的肩膀,微笑地注视着孩子,说“哦,是吗?”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
你可以放下手中的事情,瞪大眼睛,张大嘴巴,做个夸张的表情,说:“真的吗?”当孩子讲的事情出乎你的意料之外时,你可以用“大惊小怪”的神情来表达自己的兴趣,孩子会认为自己很有本事。
你可以坐在孩子的对面,用慈爱的目光注视的孩子,若有所思地回答:“那倒是。” “我想那时你肯定很伤心(高兴)吧?”
你可以抓着孩子的手,温和地注视着孩子,说:“我理解你的感受。” “嗯,我理解你的心情。”
这些附和性的语言往往会增加孩子诉说的兴趣,而且,由于这些语言是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理解他说的事情,孩子往往会感觉到父母的尊重,进而更加敞开心扉地与父母沟通。
在倾听孩子诉说的时候,父母可以适当地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孩子来表述他的想法,把问题说清楚。比如:
“哦,是吗?你认为这件事情他们做得对吗?”
“我知道这件事情让你很伤心,但是,你觉得自己有错误吗?”
“告诉我你对此的想法,也许我可以帮你。”
这种互动性的语言往往可以拉近孩子与你的距离,让孩子更加乐意表露自己的思想。父母说话时的语调应该柔和,同时不断地给孩子一些鼓励。
如果孩子说得不完整,父母可以适当地补充完整;如果孩子说得有偏差,父母可以友善地纠正孩子的说法。
比如:“妈妈的意见和你不一样,我觉得……更好,你觉得呢?”
“妈妈的意见是这样的……,你再仔细考虑考虑,总结一下再下结论。”
不管孩子说的是否有失偏颇,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泼冷水或是讽刺和嘲笑,这样会使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因此父母要用理解的心去接纳他们。
在结束谈话之间,你可以让孩子详细地描述某一个场景,并让孩子尽量描述得很仔细,这个场景就会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沟通的美好记忆。
有经验的父母会发现,不管孩子要跟你诉说的是一件如何简单的事情,但是,只要你表示出认真倾听的样子,表示出你的兴趣,孩子就会兴致勃勃地讲下去,进而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实现与父母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慢慢地,良好的亲子沟通就建立起来了。
不管孩子说的是否有失偏颇,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的不成熟想法泼冷水或是讽刺和嘲笑,这样会使孩子不愿和父母交流,因此父母要用理解的心去接纳他们。
前一篇:正确对待孩子的“第一次”
后一篇:2岁孩子经常尿裤子是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