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崔华芳松松孩子人际关系自己面对人际沟通育儿 |
分类: 育儿感悟:观念决定行动 |
文/崔华芳 故事来源:松松妈
松松在结束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后,总要和其他小朋友在幼儿园的活动场所内“疯”玩一阵子。这天,他玩着玩着,又发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像一条鱼似的、可以晃悠的大积木,这让他十分感兴趣。
当时已经有一个小女孩骑在上面玩得很开心。可能是松松太想玩这个积木了,他不顾一切地挤到小女孩身后,也要骑到积木上去玩。小女孩当然不让,于是两个孩子发生了争执。正在推搡、拉扯时,小女孩的母亲走了过来,语气相当严厉地责骂起松松来。
恰巧,我也在此时来接孩子。也许,小女孩的妈妈并不知道我在附近,否则她不会这么事无忌惮地大声叱责松松。
我看到松松小脸涨得通红,有些害怕地、惊慌地望着女孩的妈妈。虽然,我看到儿子的行为多少有些“蛮横”,没有注意游戏时的规则,但是,两个孩子毕竟没有发生激烈的打斗,这个女孩的妈妈却以不适当的方式介入了孩子之间的小冲突,松松一下子变得无助起来,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我看到儿子惊慌的神情,多少为儿子报不平,也很心疼。当时,我很想和女孩的妈妈理论,为松松撑下腰时。但是,我转念一想,松松终究要长大,独立去处理生活中面对的困难,时常也会面对这样的人际冲突,不如现在就让他自己去面对。
于是,我打消了自己想去帮助松松解释或劝解的念头。我依然若无其事地与其他家长交谈,同时,我用眼睛的余光来关注儿子的表现。
我看到,松松结结巴巴地与那位母亲争辩了几句,虽然声音不大,但却在力图说明什么。
后来,女孩的母亲可能觉得松松还是个小孩子,就是想玩这个积木,她没有再为难松松。终于,松松和小女孩一起骑上积木玩了起来,很快,他们就把刚才的不愉快抛到了脑后。
看到这一幕,我越发认为自己刚才的“不介入”是正确的。孩子们的问题更多地要让孩子自己去面对、去解决。家长过多的参与只会助长孩子依赖家长的心理。让孩子独立去面对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孩子会很好地学会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潜在规则,懂得合作和忍让,也逐渐学会如何去维护自己的权利。渐渐地,孩子就能独立地去处理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而不是采取躲避的态度。
点评:
有些家长总是一味地以自己孩子为中心,无论在哪种环境中,主角都应该是自己的孩子。事实上,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孩子有可能从主角转变为配角,甚至是不被重视。那么,孩子怎样去适应其中角色的转变,调整心态适应新环境,这不是父母能左右得了的事情。因此,父母要学会让孩子自己处理面临的困难,去协调面前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沟通能力。
当孩子在交往中遇到了挫折,家长也要给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机会。当孩子充分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体验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克服困难。
如果父母不能做到袖手旁观,一开始就介入,孩子就不会自己动脑筋去想怎么办了。人际交往是如此,其它情况也是如此。只有当孩子一开始不得不去面对挫折时,才能激发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和麻烦。如果这个过程经常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环境中变被动为主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当然,要培养孩子的人际协调和沟通能力,也要考虑到孩子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人际沟通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就成,关键要顺其自然,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不可避免要与人打交道,在沟通中也有许多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