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责任感为什么这么薄弱?
(2009-08-07 15:28:17)
标签:
芳草凄凄孩子责任感包办代替承担错误育儿 |
分类: 育儿感悟:观念决定行动 |
巧巧又把玻璃杯摔了,妈妈虽然生气,但还是对巧巧说:“你怎么不小心点儿?快走开,小心被玻璃割伤!”然后,妈妈把碎片扫了,并把地给拖干净了。而巧巧呢?坐在沙发上,看着妈妈做这一切。
等妈妈好以后,告诉巧巧:“妈妈不是说过吗?玻璃杯和碗容易摔破,拿时要小心,可你怎么还是三天两头地打破东西呀?”
巧巧听着妈妈的话,头低了下来。
看到女儿那副可怜样,妈妈心软了,又重新给巧巧倒了一杯牛奶,递给她:“喝吧,要记着妈妈的话啊。”
巧巧点着头“嗯”了一声。
谁知过了几天,巧巧又把吃饭的碗给打破了,妈妈又是一通忙碌。当妈妈再次提醒她要小心时,巧巧仍然只是“嗯”了一声。
许多父母不愿让孩子去承担自己的责任,偏偏喜欢替孩子包办一切。父母爱自己的孩子是正确的,但不能事事都替孩子做,凡事都替孩子做。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不拒绝,孩子就喜欢依赖父母,自然就不知道如何去承担责任。
一天,我去育婴师杨老师家里作客。正当我俩在客厅里聊得起劲的时候,只听见“啪”的一声,饭厅里传来了玻璃破碎的声音。
杨老师和我走到饭厅里一看,看见她的女儿小小正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地上,是撒了一地的玻璃碎片和牛奶。
怎么办呢?是把小小留下的烂摊子给收拾好了,还是让她自己收拾?毕竟孩子已经6岁了。杨老师狠狠心,决定让小小尝尝做错事的滋味。
小小虽然用可怜巴巴的眼神看着妈妈,但是,妈妈并没有责骂她,只是对小小说:“妈妈平时是怎么处理这事的?你也去做吧。”
听了妈妈的话,小小乖乖地找来垃圾桶和湿布。她先把地上的碎玻璃片小心地捡拾干净,然后把地上的牛奶擦干净,最后擦了擦地板。
杨老师点了点头,说:“还可以。但是,地板还得再擦一遍,而且需要把湿布清洗干净后再擦,这样地板就没有奶味了。”
小小赶紧把抹布拿到洗手间洗了洗,然后再把地板擦了一遍。
擦完地板后,小小怯生生地问妈妈:“我还可以喝奶吗?”
这时,杨老师坚决地说:“不行,你的牛奶撒了,就不能再喝了。”
说着,杨老师竟然还给自己倒了杯牛奶,并自顾自的喝起来,小小看着很眼馋。我心想,杨老师也太刺激孩子了吧。谁知,杨老师一边喝牛奶,一边告诉小小:“每个人做错了事情,都得负责任的,不管你年龄多小,犯的错误是否可以原谅。就像打翻了牛奶就没有奶喝,回家晚了就没有热饭菜吃一样,做人,就要勇于承担责任。”小小点着头,似懂非懂。而我已经明白了杨老师的用意。
后来,听杨老师说,从这件事后,小小拿牛奶和喝牛奶的时候比以前小心多了,杨老师觉得,小小开始懂得负责任的意义了。
出于教育孩子的目的,妈妈应当让孩子自己去承担错误的结果,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这样才能避免以后重蹈覆辙。
再来看一个故事:
日本众议院议员藤山爱一郎先生,曾回忆他母亲的教育方法,其中有一段是说到他在幼儿园的事情:“那时候父亲还没有发展出现在的事业,所以我经常受母亲吩咐,到赤板溜池一个叫古渡屋的浆洗店,或是日本轿木原店的煎饼店,办事情或买东西,我经常都会弄错,可是母亲从不生气,只叫我明天务必再去一次,然后什么都没说。为了防范又弄错或是忘记,我便把要办的事情记在纸上,第二天带着出门。”
藤山先生的母亲当然不懂心理学,但她却很了解孩子心理的微妙,是个优秀的懒妈妈。如果花了功夫却没有完成,还被大人责骂,即使是孩子也会有不悦之色,另外,因为被母亲责骂,就没有反省错误的心情,与其大声斥责,不如和颜悦色令其再做一遍。
年幼的藤山把要办的事情记在纸上,然后带着出门。
如果当时藤山的母亲在藤山出门前再三叮嘱,后来的结果会是什么呢?孩子若不断被大人吩咐做这做那,办事时只会因循大人的叮嘱,便不会用自己的脑袋去思考问题,一旦忘了耳边的吩咐,同样的错误便会一出再出,
可见,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能让孩子看到自己所做的一切带来的坏结果,知道做错事要负责任,以后就会注意自己的行为。即使是做了错事,孩子也能自然而然地去承担责任,并不推卸责任,或者怨天尤人,这对孩子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都很有必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