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琳自杀,为什么跳楼不跳海?

标签:
陈琳跳楼跳海明星虚荣娱乐 |
明星自杀,为什么不选择跳海?
2009年10月31日,中国有两颗“星宿”陨落了。一颗是世界瞩目的科学巨臂钱学森为国争光,98岁高龄驾鹤西去,举国上下沉痛哀悼。一颗是中国大陆实力派歌星陈琳为情所困,39岁跳楼身亡,粉丝同行唏嘘怅然。当然,钱学森和陈琳是怎么也扯不上块儿的两个人,不可“同日”而语。http://img1.cache.netease.com/catchpic/B/BF/BF074F268E7396639C949196A1E5CDBC.jpg
一个让人不解的疑问是,明星自杀为什么往往选择跳楼,而不是跳海服毒或割脉什么的?
华人明星选择跳楼自杀,我们已不再陌生。谢津——张国荣——陈宝莲——陈琳。
你说陈琳,既然《爱就爱了》,管他什么《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还《我不想说再见》,这回可永远说“再见”了。仿佛她唱的这些歌曲预兆了她的“未来”。
纵观跳楼自杀的明星,名气通常很大,都是“早逝”英年。
90年代末的谢津,《说唱脸谱》红遍大江南北,1999年,这位年仅27岁的青年歌手谢在天津市她的家中,从23层高楼中跳楼自杀。我们失去了一种刚健劲脆、爽利清新的风格。
2003年“愚人节”,在香港中环文华酒店坠楼身亡,身上留有一封遗书,查证后经香港警方证实可能是厌世自杀。 “哥哥”多少可能出现的盛世华章,就此嘎然而止。
2002年7月31日傍晚,香港艺人陈宝莲,在上海南阳路一幢24楼顶楼跃下自杀身亡,终年29岁。事件发生地离著名作家张爱玲昔日寓所近在咫尺。“自古红颜多薄命”成了她的绝唱。
感情问题、人生大起大落的变化可能都是这些明星自杀的原因。
甚至在遗书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一丝偏执和绝望。
事业、人生的压力摧垮了神经,感情起伏、性情的冲动的演艺界里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苍凉。
我常想“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既是大明星,就“不差钱”,至少在粉丝眼里社会地位优越,为何年纪轻轻跳楼自杀呢?通常的现象分析是,成名之后一旦事业受挫,期望值过高却难以实现,心理压力过大;或者是感情破裂难续情缘,红尘迷茫自我了断。我看死就死在“名”上,普通人反而反而活得洒脱。
就陈琳而言,首次婚姻失败,再度婚姻不满,就勇敢地跳楼了。我想既然在演艺圈里摸爬滚打多年,怎么看不透这个圈子“不适应”爱情?戏子有几个爱情美满的?多半游戏而已。在这一点上,要学学人家刘晓庆倪萍什么的,好就合不好就离。以自杀捍卫所为的爱情终归不值。
自杀是要勇气的,跳楼自杀更需要勇气。要跳楼的勇气自杀却没有跳楼的勇气活着,这种心境咱是不懂,因为没人逼你。
选择跳楼自杀,我想也是为“名”而跳,死也要死出个“名”来。如果选择跳海或服毒,或许被人搭救过来不说,关键是死不出个“名堂”。你想想,如果死在海上,陈尸飘摇,等哪天有人在茫茫大海上见了,一般由她飘去,即使见“死”相“救”,也因浸泡已久面目全非,“这人是谁”?至于服毒割脉,总得找个僻静的居所或人烟稀少的地方,即使公安机关来了,不是腐臭就是被动物“就餐”,上了新闻业只能“本地发现一具无名女尸”云云,更不利于“成名”。这就是明星自杀为何往往选择跳楼的“壮观”,盖宁可死身不可死心死“名”,虚荣心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