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杜文子
杜文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976,409
  • 关注人气:8,02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如何成功上位

(2018-08-16 22:00:55)
标签:

历史

唐朝

李世民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如何成功上位

提到李世民,就不能不提玄武门之变,这次事件让人看清了皇室内部斗争的冷酷无情和血腥残忍。

而就在这次事件过后两个月,唐高祖李渊就让位于李世民。那时候李渊可以说身体倍儿棒,精力也够用,为何会那么着急退出君位?这就关系到玄武门之变对李渊的影响了。

“玄武门在唐代多次政...变中均处于关键地位,谁能控制他,就容易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取得胜利,因此乃兵家必争之地。”陈寅恪先生曾有这样的评论,由此足可以看出玄武门在当时的重要地位。秦王李世民集团之所以选定在玄武门起事,一是因为这里是进出皇宫的要道,李建成和李元吉听诏入宫一定会从此经过,而且如果在玄武门设伏失败,还可以利用“地利”控制住唐高祖李渊,为自己谋求一条生路。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唐高祖召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入宫,准备着手调查他二人是否如秦王所说在后宫有淫-乱之事。就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入宫时,李世民带领着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张公瑾、公孙武达等人早早埋伏在玄武门,等待他二人的到来。

这一天,毫无防备的李建成和李元吉像往常一样,骑着马从玄武门入宫。当一行人走到临湖殿的时候,觉得情况有些异常,立刻准备退回东宫,但为时已晚。李世民已经在此等候多时,见状便纵马而出,追了上去。

眼见李世民追了上来,骑着马的李元吉回过头来张弓就射,但此时他内心十分惊慌,根本定不住神,所以几次都没能射中。相比之下,李世民就沉着冷静很多,他一箭将李建成射下马来。这时,秦王府的伏兵尽出,李元吉寡不敌众,也在乱箭中摔下马来。

玄武门惨剧发生时,不明就里的唐高宗还在宫中和宰相们泛舟,准备稍后审理太子等人后宫淫-乱之事。但当他看见身穿铠甲、手持长矛前来的尉迟敬德时大吃一惊,知道出了事。唐高祖问发生了什么事,尉迟敬德禀报道:“太子和齐王作乱,秦王已经举兵诛之,现在特地派臣前来保护陛下的安全。”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之后,唐高祖是李世民最顾忌的人,他派尉迟敬德前来,表面上说是为了保护唐高祖的安全,其实是一不做二不休,索性逼-宫谋位。

听了尉迟敬德的话,高祖便问此时在旁的裴寂和陈叔达等人:“朕不曾想会发生今天的事,现在可如何是好?”陈叔达和萧瑀都说:“建成和元吉二人本是无义之人,又无功于天下。他们嫉妒秦王的功德,共为奸谋。如今秦王已经将他们除去,更是天下归心。陛下如果立他为太子,将国事交与他就无事了。”见朝中重臣都已经倒向李世民,唐高祖终于明白局面已经不是自己能够控制的了,为了给自己留些颜面,他只能找个台阶,言不由衷地表示同意:“善,此吾之夙心也。”

随后,尉迟敬德又以长安城中现在还未恢复正常为由,请高祖将长安城的兵马都交由李世民指挥。高祖无奈只得答应了尉迟敬德的要求,将兵-权交了出去,并命天策府司马宇文士及当众宣读这一旨-意,遣散了东宫的将士。

惊心动魄的玄武门之变最后以李世民的完胜而告终。当一切都在李世民掌控之中,李世民便来到了高祖面前,痛哭流涕,希望高祖能够体谅自己。暂且不论李世民这么做是否出于真心,但这确实是给自己的忠孝仁义做足了姿态。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就在李建成死后不久,他的五个儿子无一例外都被李世民下令处死,就连李元吉的后人也全部被杀。“赶尽杀绝”何其残忍。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这件事评论说:“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之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矣!”也就是说当时李渊已经自身难保了。

三天后,李世民因“救社稷有功”被立为太子,而秦王府的官员们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凤冠赏赐是不在话下。除了立李世民为太子的诏书之外,唐高宗还颁布了一道诏令,内容是:“自今后,军机、兵仗,凡厥庶政,事无大小,悉委太子断决,然后闻奏。”

处于尴尬境地的唐高祖主动将所有国家.大事的处理权都交给了李世民。

此后,唐高祖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准备退---位,因为高祖眼中的李世民并不是善茬,主动放弃帝位或许还能保全自己的颜面。

但是,李世民也不想造成逼迫父亲让位的不孝之名,所以一再拒绝了高祖。但事已至此,高祖坐着皇帝.大位也是一个摆设,最后,高祖主动下诏将君位传让给李世民。

八月初八,距离玄武门之变仅两个月,李世民在东宫显德殿登上了梦寐以求的大位,成为大唐第二个君主,唐太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