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唐朝李世民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是如何善后的
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杀完人就跑到父亲李渊身边大哭,诉说自己的委屈,做足了忠孝的姿态。李渊也很无奈,只能立了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初八,李世民即位为唐太宗。
李世民虽然成功上位了,但是想坐稳还需要费一番周折,因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丧命,并不代表他们的势力也消亡了,这些残余势力随时都可能威胁李世民煞费苦心夺来的宝座。杀还是留,该如何更有效地开展“玄武门之变”的善后工作,李世民难以抉择。
对于如何对待太子的这些余党,早在玄武门事变之后,秦王府的将领们就在这个问题上各执己见,大部分人认为应该将这些余党全部处.死,斩草除根,以免放虎归山。但尉迟敬德却认为,此时的天下最需要的是安抚人心,如果在两位皇子死后还滥.杀.无辜,只会丧失人心,弄得天下.大乱。
李世民也赞同尉迟敬德的看法,于是便以高祖李渊的名义颁发诏书,大赦天下,表示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两人,其余人一概不予追究。这种做法也十分明智,一来可以稳定局势,使人心思归,为日后的统.治打下坚固的基础,二来可以缓解天下人对于他杀兄-夺-位-这种行为的谴责。
对于唐太宗“化干戈为玉帛”的和解态度,大部分太子和齐王的旧部都“心术豁然,不有疑阻”,冯立、薛万彻等人在事.变后很快就归顺了李世民。由于东宫集团首领等人纷纷归顺,那些散落在长安附近的东宫兵勇也都放下了武.器,长安附近的隐患基本解除了。
但事情发展不会一如所愿,总会出现小插曲,地方上还有一些势力集团不满李世民的统.治,制造了不少的事端。李建成在各地的残部中,势力最强的当属幽州大都督庐江王李瑗和泾州总管罗艺。庐江王李瑗是李渊堂兄的孙子,于武德元年被封庐江王,任信州总管,武德九年升任幽州大都督。
李瑗和李建成关系亲密,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竞争君位的时候,他一度准备在北方策应。但事实上,李瑗并非将才,所以朝廷派将军王君廓到幽州担任他的副手。李瑗很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对处理军事没有天赋,再加上王君廓是朝廷派来的人,所以对他十分尊重,遇事都与他商议,还与他结成了儿女亲家。
李世民也知道李瑗和李建成的关系,所以玄武门之变后,他便马不停蹄地派人召李瑗回京,以免他在幽州生出什么事端。为了不让李瑗生疑,李世民还特意让崔敦礼作为使者前往幽州。从地理上来看,幽州离长安还是挺远的,所以李瑗虽知朝廷可能发生了变故,但具体情况不甚明了。敕使崔敦礼的到来一时间让李瑗慌了手脚,在跟王君廓商量之后,李瑗决定先将崔敦礼扣押起来,再找燕州刺史王诜前来商议大事。
面对此种情景,李瑗手下的兵曹参军王利涉却说:“大王您如今不奉召入京又拘押来使,已经如同.谋-反。现在各州的长官都是朝廷命官,未必都会肯听从您的指令,如果征.兵不齐的话,该如何处理呢?”李瑗听后觉得有理。王利涉还揣测王君廓曾经跟随李世民东征并颇受信任,所以并不可靠,应该先将他除去而让王诜掌控-兵-权。
天下没不透风的墙,李瑗和王利涉的谈话被王君廓得知,他决定先下手为强,王君廓首先找到王诜,将不知所以的他杀死。随后,他带着王诜的首级向众士兵宣布:李瑗和王诜私自扣押朝廷来使,意图-谋-反,如今逆臣王诜被我除去,你们跟着李瑗只有死路一条。
众人见局势已定,便跟随王君廓将崔敦礼从牢中放出来。虽然大势已去,但为了自保,李瑗还是带领手下几百将士手持兵刃企图反抗,但被王君廓当众勒死。一场-兵—变-还没开始就宣告流产,李瑗的头颅被送到长安之后,王君廓因平叛有功,代替李瑗成了幽州大都督。
李瑗死后,李世民的目光又落到了泾州总管罗艺身上。罗艺和李建成关系密切,曾经帮助他招揽大批将士驻扎在东宫,号称“长林军”。但这事后来被李渊发现,李建成受到严厉谴责。而罗艺却因劳苦功高,得以赦免,被放了外职,镇守泾州。
李世民即位后为了安抚他,下令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但这并不能满足罗艺的野心,他“惧不自安”,借检.阅军.队之机召集大军来到幽州,意图-谋-反。
李世民对此大怒,马上派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前去镇压,朝廷的大军还没到,当地的太守赵慈皓便联合统军杨芨将罗艺赶出了幽州。兵败之后,罗艺抛弃妻子向突-厥逃去,在未到宁州之时被部下所杀,首级被送到京师。至此,李建成残留下来的两大武-装力量迅速溃灭,可见李世民是众望所归,李建成残部是强弩之末了。
排除乱象,解决了“玄武门之变”的后期影响之后,李世民便开始着手国家治理,短短数年,就使得天下富足,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