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朱元璋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厉害了锦衣卫:朱元璋知道太多了
锦衣卫是朱元璋最初设立的专门负责搜集情报的秘密特务组织,其头目叫指挥使(1人,正三品),下面设有同知(2人,从三品)、佥事(3人,正四品)、镇抚(2人,从四品)、十四所千户(14人,正五品)、副千户、百户。这些是锦衣卫的高级官员,所统有将军、力士、校尉,再往下就是小喽啰。在洪武十八年,朱元璋就征召了14200多锦衣卫,蔚为壮观。这些人晚上不睡觉,到处闲逛和转悠,跟踪和窃听他们想要了解的人物及其他交际圈子和生活圈子,这些人大多互相不认识,只受皇帝调遣。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处置胡惟庸、李善长,杀蓝玉……都离不开锦衣卫的功劳。
他们穿衣打扮跟常人一般,到商人那里就穿商人的衣服,到农民那里会装成农民的样子,他们有的武艺高强,爬窗子、溜房顶样样精通。
只要朱元璋突然“想念”谁了,便可以从锦衣卫那里得知他的一举一动。
太子的老师宋濂究竟请了哪些客
东南名儒宋濂是太子朱标的老师,处事谨慎,性格温和,是洪武时代影响比较大的知识分子,朱元璋曾称颂他:“我听说最最上等的是圣人,其次才是贤人,再次是君子。宋濂跟我19年,从没说过一句假话,也从没说过一句别人不好的话。19年啊,始终如一,大可称得上是贤人啊!”
朱元璋为什么会得出这个结论?原来他经常派锦衣卫在暗中跟踪宋濂这样一个谦谦君子,就连他的一举一动都观察得仔仔细细。有一次,宋濂与客人一起喝酒,这喝酒有什么好看的?嗨,朱元璋就有这兴趣。第二天上朝老朱就问宋濂:“昨天你喝酒了没有?与你喝酒的客人是谁?吃了什么酒菜?”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道:“与我掌握的情况真是一模一样,你没有骗我。”
国子监祭酒宋讷为什么在家里发火
国子监祭酒宋讷虽忠实地执行朱元璋的军事化治校宗旨,对国子监生实行奴化驯服教育,但朱元璋却对这个文教战线上的可靠高层领导不怎么放心。
有一天一个学生给宋讷敬茶,一不小心绊了一下,把茶具给摔坏了。当时宋讷看在眼里,心里十分愤怒。按理说,这是件很正常的事,可宋讷做梦都没想到,第二天上朝时,朱元璋突然间问他:昨晚为什么发火?宋讷一听皇帝这样问话,心里真是惊讶的不得了,心想:我在家发火,他怎么知道的?但宋讷更清楚,跟皇帝只能顺不能逆,只好将原因一五一十说了,朱元璋听了很满意。这时,宋讷问朱元璋:“陛下,您怎么知道我在家发火?”朱元璋拿出一副画有宋讷发火的画像出来给他看,宋讷看看还真像自己,冷不丁暗暗抽了口凉气。
朱元璋:钱宰,我没有嫌你迟啊
朱元璋的锦衣卫不仅偷窥能力强,偷听能力也了得。有个叫钱宰的文人,很有学问,朱元璋听说后就让他编订《孟子节文》,作为明朝科举和教育的“钦定样本”,虽然钱宰的工作类似研究员,但依然属于朝官,要天天去朝堂报到。朱元璋很勤快,一般天不亮就上朝了,大臣们得后半夜起来准备,早早到午门外恭候。可身为文人的钱宰是个夜猫子,要看书到很晚才睡,睡不了多久就要起床,心里很不乐意,但不敢明说,就在退朝后念叨起打油诗来:“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可谁也没想到,第二天在文华殿宴毕时,朱元璋突然问钱宰:“听说你昨天作了首好诗,但我可以告诉你,我并没嫌你迟啊,为什么不把那个‘嫌’改为‘忧’呢?”钱宰一听皇帝这样发问,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自己一个人自言自语的几句诗,居然全被皇帝的耳目听去了,麻烦大了,赶紧磕头谢罪。对于钱宰的抱怨,朱元璋倒也没深究,只派人送他回老家去,说:“朕今放汝去,好放心熟睡矣!”
吏部尚书退休回老家后在干嘛
朱元璋不仅对在任的官员很是关注,对已经退休了的官员也不放心。有一天他想知道老吏部尚书吴琳在干啥,就让锦衣卫去了趟湖北,查查看。
再说吴琳告老后,不问世事,在老家务农,基本上闭门谢客,交际很少。
有一天,一个打扮得像农民样子的人,向一个满脸都是皱纹、戴着斗笠的正在拔秧的老农问路:“请问这里是不是有个退休的吏部尚书吴琳吴老先生?”田间老人赶紧答话:“小老儿便是。”问路者在侦查了一番后,回到南京如实向皇帝朱元璋做了汇报,朱元璋这才对吴琳放了心。
通过以上几件事可以看出,这帮锦衣卫真是太可怕了,有他们当耳目,朱元璋真是只有不想知道的,没有不能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