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明仁宗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明仁宗“还都南京”为何不了了之
明仁宗算是明朝皇帝里比较有魄力的,他一上台就不断发布诏令,矫正永乐酷政,甚至一直努力要把大明都城由北京迁回南京,这也成为众多洪熙朝臣们的共识,特别是受到了胡濙、陈瑄等一些老臣的支持。洪熙元年三月底,明仁宗就在北京所有政府部门前加“行在”二字,公开表态“决意复都南京”。可是天不假年,还都南京在其生前并未如愿(仁宗只当了10个月皇帝就死了),但他临终前还不忘留言——要继续“还都南京”的工程,以解决“南北供亿(供亿:即供给)之劳,军民俱困”的问题。
按照古代规制,后来皇帝对于前皇帝的遗嘱、遗言,应当予以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可明宣宗即位后对于父皇的遗嘱尤为强调还都南京问题却三缄其口。洪熙元年六月,刚上台没几天的朱瞻基在给南京守备襄城伯李隆的敕谕中首次提到了南京问题,概括起来就是让李隆好好地守住南京,只字没提父皇已经启动了的还都南京之事。但是越想回避的事越容易发生,洪熙元年七月,曾受命于明仁宗修复南京皇宫的行在工部尚书吴中向新皇帝朱瞻基请示:“大行皇帝生前想及早还都南京,让小臣抓紧时间整修南京宫殿,小臣让人加班加点地干,但工程繁重,一时难以完成,有负先皇所托。因此奏请陛下再征调10000民夫参与南京的工程。”朱瞻基以“正农成收成之时”为由,认为只要5000个工人轮流干就足够了。
前朝皇帝亟不可待的要迁都,当朝皇帝这般漫不经心,一切都在不言之中。有个叫尹崧的湖广岳州府华容县书生响应新皇帝即位诏的号召——“自今朝廷政务或有不便及军民利病当除者,诸许人陈言,勿有所讳”,上书直言让宣德皇帝“正洪基”,还都南京。明宣宗看了尹崧的上书后未置可否,最后将其交给北京行在礼部官员,让他们讨论讨论。
新皇帝朱瞻基虽说年轻,但从小就是在“狼窝”里长大的,又是由爷爷朱棣一手调教出来的,因为学起皇爷爷的那套权术十分在行。先皇帝明仁宗让人修缮南京皇宫,要还都金陵,且在遗嘱中予以特别强调。作为先皇帝的继承人可万万不能公然违背和不执行,于是在下令让人继续修复南京皇宫的同时,明宣宗还公开表态说:“南京,国家之本,所系所重,朕夙夜在念”。既然如此,那就赶紧迁都啊,宣德元年年底,负责留守南京的襄城伯李隆派人上北京汇报:南京的修缮工作大致要完成了。南京皇宫快修好了,原本还都最大的显形障碍没了,该是执行仁宗皇帝遗嘱的时候了?朱瞻基不愿表态,就这样还都与否在宣德朝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氛围中给拖了过去。那么,朱瞻基为何不愿还都南京?
第一,朱瞻基与父亲朱高炽不同,他对南京的感情不如对北京那么深。父亲朱高炽即位后派他来南京镇守,但他很不乐意,晃晃悠悠走了好久,可回北京时却是全然另一副模样。
第二,朱瞻基从少年时代起经常跟随皇爷爷朱棣北巡,甚至还远征蒙古,爷孙俩生活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从人生成长角度来讲,年轻小辈很容易受到长辈的影响,因此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审美情趣等,朱瞻基或许更多地倾向于皇爷爷朱棣那种类型。
第三,迁都北京是皇爷爷朱棣的决策,而朱瞻基的地位与荣耀几乎都是由皇爷爷朱棣生前钦定好的,作为皇爷爷基业的“正宗传人”能改变他老人家钦定的国都吗?当然不能。
第四,皇爷爷朱棣曾想以北京作为天下中心,开创一个“四方远夷无不来朝”的盛世帝国,可惜他老人家的宏愿没能真正实现,尤其是北方虏狄要比南方蛮夷与海上倭寇更具危险性,重新构建和打造“万国来朝”的盛世首先就得立稳北方重镇北京,这样才能将大明帝国推向与贞观之治相媲美、甚至比它更好的宣德之治,一向被视为“太平之主”的朱瞻基始终有这样的情结。
翻看《明宣宗实录》,会发现明宣宗张口闭口就会提到唐太宗,多的时候甚至一年有四五次拿“贞观之治”说事,也就是说明宣宗一直有赶超唐太宗的愿望。而要实现这个理想,在朱瞻基看来,那就非得定都北方尤其是皇爷爷钦定的大本营——北京不可,非得立都北方,首先镇住最具危险的北方胡虏不可。至于皇父朱高炽体恤江南百姓还都南京的遗嘱只要做些技术性的处理,既可不宣布废弃不用,又不马上执行,时间一长,事情不就给拖“黄”了。聪明过人的明宣宗就这么“聪明”地拖着,识趣的大臣们为了与中央朝廷保持高度的一致,也就不再提当年的往事了。于是,还都南京最终成了不了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