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明朝历史朱棣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一脸嫌弃:朱棣为何讨厌朱高炽
朱棣的儿子不多,就三个: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三个儿子中,朱棣最讨厌长子朱高炽。
朱高炽能被立为燕王世子,除了嫡长子的身份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深得爷爷朱元璋的喜欢。有一次,朱元璋让秦、晋、燕、周四个藩王的世子分别批阅一些奏章,朱高炽受命后将一些军事民生社稷类的奏疏挑选出来,奏报给朱元璋。朱元璋边看边夸朱高炽,忽然间发现其中有几个错误居然朱高炽没看出来,便对他说,你看这里被你疏忽了吧。没想到朱高炽语出惊人:“臣孙不敢马虎,只是这些小小的错误不足以渎天听。”朱元璋听后心里乐开了花,不由得称赞他:“我这个孙儿有为君者的风度啊!”《明仁宗实录》
于是洪武二十八年,朱元璋钦定朱高炽为燕世子,作为燕王的接班人。
朱元璋那么喜欢朱高炽,为何朱棣却厌恶他呢?
从外表看,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两中使掖之行,恒失足”,走路时被两个人搀着还走不稳,这在以武功见长的朱棣眼里确实是太不中用了,哪有一点我朱棣的影子啊?
朱棣看到他就生气,曾想让朱高炽减肥,命令他与其他兄弟一起练习骑射。可没一会儿朱高炽就气喘如牛。朱棣见到儿子这般无能,顿时火冒三丈,下令给主厨者限制朱高炽的饮食,每天只让他吃七、八成饱,以此来给他减肥。可朱高炽实在太胖了,“圣体肥硕,腰腹数围”,几天下来不仅没掉肉,反而将他给饿慌了。主厨者看到朱高炽饿得可怜,就偷偷地将自家的菜肴送去。为此,朱高炽感激涕零。可没多久,不知怎么的,这事让他的父亲给知道了,残忍无比的朱棣下令,将主厨者给活活地煮了。
处死了管饭的,但行动不便的朱高炽并没有瘦下来。更糟糕的是有关世子不受喜欢的消息却不胫而走,成为当时公开的秘密。或许传播消息者无意,可有两个听着绝对有心,那就是朱高炽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他们不失时机地向朱棣进谗言,中伤大哥,其结果是朱棣的内心天平越来越偏离朱高炽。
靖难之役时,朱棣在浦子口被徐辉祖打得一败涂地,眼看不行了。忽然二儿子朱高煦冷不丁地杀过来,救下了父亲。这下可把朱棣感动得一塌糊涂,只见他边拍着朱高煦的背,边不无骄傲地说:“吾病矣,汝努力,世子多疾”,按照谷应泰的分析,这是朱棣“许(朱高煦)以为太子”。
战争中的生死之情,一般人难以理解,而“成祖屡频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所以说朱棣的感情倾斜度发生变化,也属情理之中。于是我们看到,当朱棣通过靖难夺取大明统治权后,并没有因为由燕王上升为皇帝,而马上顺理成章地将朱高炽由燕世子升格为皇太子,相反他犹豫不决。从自身情感角度说,他是极想立朱高煦为太子,“以为(朱高煦)类己”。
永乐改元之初,群臣上表请立皇太子,朱棣说:“我家大儿子现在正是‘进学之时’,再等等吧。”
朱棣的这番托词的意思就是朱高炽还太嫩,还不能担此大任。
朱高炽生于洪武十一年,那时已经25岁了,比朱棣刚当燕王时的年龄足足大了7岁,哪里还是入学读书的年纪?再说朱高炽生在和平年代,早就接受过各种精英教育了,哪要等到25岁还得专门“进学”?
大臣们自然明白朱棣的心思,但为了国家的未来,他们还是不断地上表请立太子。永乐元年的头四个月,大臣们一共集体上奏了3次,但都被朱棣拒绝了。明摆着的事情,燕王升级为皇帝,燕世子自然也升级为皇太子,但朱棣就是不愿意办理。这样的情势意味着什么呢?至少说明迟迟得不到升级的朱高炽不讨老爸的欢心,或者说朱棣心目中还有中意但不好说出口的皇太子人选。
朱棣举棋不定之下,就去密问大才子解缙,解缙一句话打动了朱棣——“陛下还有好圣孙”。朱棣虽不喜欢朱高炽,但非常喜欢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出于此点,朱棣终于决定立朱高炽为太子。
但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并不稳定,他当了20多年的太子,旁边的朱高煦和朱高燧一直虎视眈眈,围绕着太子废立的问题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大狼,错案冤案迭出,朱高炽随时都有被废黜的可能,可见朱棣对朱高炽一直都不信任,这种偏见持续到朱棣死了或许还存在。
不过,好在朱高炽大智若愚,做事小心谨慎,再加上身边有一大批重臣的支持和保护,才得以自保,顺利登基。
虽然他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却为明朝的仁宣之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朱高炽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爹靠不住的时候,你还可以靠爷爷、靠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