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明英宗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明英宗如何得罪了蒙古,惨成俘虏
明朝历史上有个大事件,那就是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下北征蒙古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蒙古一直是明朝北方的劲敌,虽然屡遭前几任皇帝的大力打压,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他们的发展潜力还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他们又迅速崛起,其中数也先部落最猖狂。
蒙古部落迫于明朝的权威,向明英宗称臣,每年都纳贡。这是一种通过经济交往维持的相对和平状态,而如果这种交往收到阻碍,大多情况下会发生动乱,打破这种平衡状态的就是太监王振。
王振很贪婪,掌权之初胃口还不大,对蒙古也先部落的敲诈很轻。也先属于瓦剌的一个分支,瓦剌是蒙古地区最大的势力,对明朝边境的威胁很大。镇守大同边境的郭敬是王振的同党,王振利用这个关系,每年都收取也先部落不少好处。
蒙古人善于骑马射箭,可是造箭的技术却不高明。为了讨好也先部落,在王振的授意下,边关守将郭敬每年都私下大肆造箭,送给也先部落,不仅如此,为方便蒙古人和汉人的边境贸易,王振竟然私自简化关系国家安全的边防。这样一去二来,王振与也先部落的关系越来越近,交往越来越深,双方都按惯例行事。
如果照此发展,明朝与蒙古的关系会很好,然而,就在正统十四年,王振的行为大出也先的预料,可以说是王振狠狠地捅了也先一刀。按照惯例,也先部落每次前来朝贡,为了体现天朝上国的神威与富裕,明朝都要回赠价值更高的物品,明朝回赠的物品都是蒙古人极其想要、蒙古地区却非常稀缺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中原的财富,每次朝贡,蒙古使团都尽量扩大人数。
按照明朝规定,蒙古使团来朝,使者不能超过20人,这么规定,首先是为了朝廷的安全,其次尽量收缩回赠的开支。可是,皇帝都爱面子的,一旦涉及面子问题,他们就忘了撑面子的代价,正统初年,皇帝见蒙古使者大批来朝,心里高兴,忘了人数限制。发展到后来,为了讨好英宗皇帝,更为了个人私利,王振竟然唆使蒙古人多派使者前来朝拜。
蒙古使者越来越多,越能体现英宗的神威,同时也能增加王振的收入,王振何乐不为呢。在王振的操纵下,一方面是国家的排场好,气派大,另一方面是暴乱不断,灾害频频。
正统十四年,瓦剌派出2500人来朝贡,为了多领回赠,瓦剌虚报使团有3000人,自从与王振交往,瓦剌多报使团人数已成惯例。骗取明朝的回赠后,瓦剌会分一部分给王振。因此,对于这些事,王振总是睁一眼闭一眼。
使团人数上报之后,瓦剌人整天乐悠悠地闲逛首都,一闲下来就计算回赠物品。明朝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很高,没几天就将回赠物品发放到瓦剌使团手里。瓦剌人不堪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原来,明朝这次是按照实到人数发放的回赠。也就是说,瓦剌使团街道了回赠比预想的少了500份。由于明朝回赠很丰厚,这500份回赠加起来的话,大约够瓦剌部落一个冬季的生活。瓦剌使团接受不了,更令其生气的是,明朝竟然单方削减蒙古所贡马匹价格的五分之四。
此次朝贡失利,蒙古使团大怒而回。蒙古首领差点气炸了肺。不仅如此,朝贡使团还捏造许多明朝轻视蒙古首领的谎言,称明的官员总是出言侮辱。蒙古人十分重视身份,听说吧诶公然侮辱,蒙古首领不等辨明真伪,就下令征讨明朝。
也先部落的战斗力很强,他们认为,如果没有蒙古人的马匹参战,明朝就组织不起一支强悍的骑兵,如果明朝只有步兵出战,一定会输。
仗着擅长骑马射箭的优势,也先部落兵分四路,大举南下。瓦剌骑兵分四路,只为分散明军的力量,他们的真正目的是攻取北京城,此次出战,也先亲征,可见瓦剌对明朝单方削减马价和缩减回赠的憎恨。
因王振这个太监的贪婪,一场大战爆发,大明皇帝英宗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