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朱元璋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李善长为何选择跟朱元璋混
元末乱世,是个占个山头就能称王的时代,许多起义军势力迅速涌起,但是有个人却一直在观望,直到朱元璋要攻打滁州时,这位很有自信的文化人却迫不及待地主动送上门了,身穿儒服,求见朱元璋,这个人就是李善长。可是那时的朱元璋才刚“南略定远”不久,只有定远这个小底盘,那么,身为“里中长者”的李善长为何那么着急要跟着朱元璋混?相比于朱元璋请了好几次才请到刘伯温出山,李善长是不是太不矜持了?
李善长本想报效元朝,但最终没能谋得一官半职
李善长早年一直在安徽灵金山一带生活、读书,据说那时候他十分刻苦,打算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国家。可当自己逐渐长大时,发现这个国家并不需要他,你爱元朝,元朝不爱你啊。大元帝国很歧视汉人,鄙薄儒士,那帮蒙古武夫连科举都没开过几次。李善长顿悟:读儒学之书无用,不如学些兵书与法术,这样也好懂得权谋之术,再看看能否通过关系,到哪个蒙古王爷或者蒙古高官那里谋个差使;现在蒙古人时兴以吏治国,也就是说你读书再多、学历再高,没有背景就别想当官,想做官就得从跑腿的吏员或者厨子、轿夫一类做起,运气好的话碰上一个高官看重,就能大红大紫了。李善长这么思考着、筹划着自己的美好未来。可哪想到,李善长的这些人生规划都落空了,元朝压根儿就不可能把这种小人物放在眼里。在坐等观察和活动了好多年后,两手空空的李善长终于决定,离开家乡,出去闯荡一下。
娶了个“富二代”,不差钱的李善长主动求朱元璋收留
李善长来到定远,为人搞些术数预测,教教书,一个人日子过得还不错。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的荷尔蒙提醒他要找个老婆了。经观察,当地有个王姓大族家底不错,通过媒人说合,李善长终于娶到了王大款家的“富二代”,挤进了中产阶级,不过李善长并未忘记自己的特长——预测事情,且“策事多种”,李先生的名气很快起来了。
人一旦出名,就会更自信,李善长就是个极度自信的人。元末大乱时,他一家老小躲避到东山,静观势变。1351年颍州起义爆发,李善长的大舅子王濂心急火燎地赶去参加,李善长认为,枪打出头鸟,这么早就出山不会有好结果;1352年隔壁的郭子兴等发动濠州起义,李善长也没有心动什么,他自认为火候还没。等到朱元璋将红巾军起义之火烧到了他所在的定远,这下李善长终于坐不住了。机不可失,李善长决定,必须马上主动“出击”。
1354年七月,在打听清楚红巾军行军路线和方向后,身穿儒服的41岁李善长早早就在路上等着。
当前锋卫兵将李善长求见的消息传递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立即下令,召见这位不请自来的定远名士。两人一见面,李善长盯着朱元璋光看不说,等了好久,才语出惊人:“现在可好了,天有日,民有主啦!”朱元璋为之一震,旦心里很高兴,也由此你一句我一句地开始了交谈,越谈越投机,越谈话题越多,从定远形势谈到濠州军事,从贫民参军谈到义军收编,无话不说。在朱元璋眼里,这样的人才是自己要寻找的内府人才啊,于是当即留下他做“掌书记”,就是主管军中文案和后勤一类的工作。
朱元璋曾不无深意地问:“如今天下大乱,有枪便是草头王,以先生之见,这样的战乱何时结束?”李善长完全听懂对方问话的含义,当即应对道:“秦末大乱,平民出身的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用五年时间成就地帝王之业。如今元廷朝纲紊乱,与秦末相似,朱公您虽生于濠州,但听说您祖居沛县,与刘邦是老乡,那一带山川王气哺育了您,您应该好好利用,天下就能很快平定。”李善长的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朱元璋听得十分感动。
自那以后,李善长成为朱元璋集团的左膀右臂,担当起供方供给和军事参谋的重任。
从李善长的经历来看,他确实是个干大事的人。他是个有目标的人,做事都是有目的性的,刚开始他想读书做官,但无法实现,他就试着用最务实的“寻找贵人”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当最终还是无法谋取一官半职的时候,他就改变路线,娶个富婆,先把日子过好。日子好了,他就把方向瞄准在元廷的对立面——起义军上,但在众多的起义军中,李善长有耐心去等待机遇,并不会盲目的跟风。在看重了朱元璋的潜力后,李善长用连拍马屁带出谋划策地一番话讨取了朱元璋的信任,得以重用。这番心思缜密,真不简单。
其实,李善长的一生都是积极进取的,他的死跟他过于强盛的进取心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