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善长:胡惟庸往上爬的政治资源

(2017-05-09 09:56:29)
标签:

历史

明朝

朱元璋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李善长:胡惟庸往上爬的政治资源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最后的丞相是胡惟庸,其权力最巅峰的时候甚至独相中书省,实实在在是百官之首,胡惟庸能有这样的“辉煌”,离不开李善长这个大后台的力荐和“扶持”。

胡惟庸,定远人,与李善长是老乡,当初朱元璋打到安徽和州时,他前去投奔,做了一个元帅府的奏差,大约是个跑腿送信儿的小官。不久被提拔为江西宁国知县,后来升任吉安府通判、湖广按察佥事等官,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身居这种地方小官,可是胡惟庸并不满足,他朝思暮想要做大官。

吴元年,胡惟庸想到了一个很有权势的老乡——李善长,于是就到处打听这位朱元璋政权第一权臣的个人爱好,用卡耐基的意思来说,就是寻找人性的弱点下手。胡惟庸费了很大劲,最终摸清楚了:这个老乡虽贵为权臣,但跟常人没两样,个人爱好就是贪财好色。既然他有喜好,就不信“拿不下”。胡惟庸想好了,就从这儿下手,找了个机会,携带了300两黄金,去拜见他的老乡。李善长本就娴于辞令,明习事故,他当然明白这位小他很多岁的胡惟庸来见自己的用意。不过还有一说,胡惟庸是跑官成功后,为感谢李善长的栽培之恩而奉送了300两黄金。(《明太祖实录》

不管哪种说法,300两黄金在明初绝对是巨额投入了,而此后李善长便成了胡惟庸往上爬的政治资源。

此后,胡惟庸再也不用在地方上混了,被调入南京中央任职,破格提升为太常寺少卿,后又被擢升为太常寺卿,即相当于中央正部级领导干部。(《明太祖实录》卷129

找对了人,胡惟庸连连高升,就连当时的中书省都事李彬也对他“尊重有加”,为了讨好这颗一夜之间亮起来的政坛新星,李彬将自己弄到的张士诚的雕龙金床送给了胡惟庸,胡惟庸又转送给了李善长,李善长又献给了朱元璋。从这番“搬运”金床的过程来看,以李善长为核心、胡惟庸为骨干的淮右派系已经形成,这是一张覆盖面广、背景复杂的关系网。

有了李善长编织的这张网的保护,胡惟庸开始了他的中书省生涯。

洪武三年,胡惟庸晋升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类似于副宰相或是宰相助理),洪武六年七月,也就是汪广洋在中书省第一次做右丞相的最后半年,胡惟庸被任命为中书省的右丞相。自从投靠了李善长后,胡惟庸真可谓官运亨通,以一个小辈的身份跟老前辈汪广洋同为右丞相,这其实是不太合常规的。以历来的规例而言,汪广洋早就入中书省,资历在前,理应升为中书省左丞相(那时候以左为尊),胡惟庸作为后来者任右丞相,这样两人稍显轩轾,才吻合官场常理。但现在的局面很蹊跷,两人都是右宰相,虽说没高下之分,但一对比就发现,胡惟庸确实官升的快,也说明了李善长的影响力之大,即便李善长早已因病辞掉了宰相之职。

那么李善长为何那么卖力的举荐胡惟庸呢?李善长青睐胡惟庸的原因大概有三个:

其一,收人钱财,给人办事。胡惟庸一出手就是300两黄金,是个“有魄力”、“懂规矩”的人。

其二,随着李、胡交往的增多,他俩的友谊也日渐深厚。胡惟庸把自己的侄女儿嫁给了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儿子李佑。有这样亲密的关系在,李善长不帮胡惟庸帮谁?

其三,胡惟庸确实精明能干,李善长推荐他做宰相,可谓一箭双雕。一来自己在中书省亲信会帮胡惟庸,李善长落个举贤不避亲的美名;二来可以及时掌握政府动态,有这样精明且对自己恭敬有加的“耳目”,李善长退了跟不退一样。特别是汪广洋这个“备胎”上位以后,竟然对李善长敬而远之,实在气人。李善长便赶紧推荐胡惟庸,将那个该死的汪广洋踢出去,想到这些,李善长找机会便跟朱元璋举荐胡惟庸,说汪广洋的坏话。

在李善长的支持下,胡惟庸上任没多久就把工作搞的头头是道,而受挤兑的汪广洋咋表现甚是一般,看在眼里的朱元璋也感到汪广洋不是干宰相的料,洪武六年正月,“以(汪广洋)怠职左迁广东行省参政”,把汪广洋外放了。

此后的中书省便成了胡惟庸中书省,“由是四方奔竞之徒,趋其(胡惟庸)门下。及诸武臣谀佞者多附之,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这时的大明朝政几乎被胡惟庸垄断了,凡是上奏的折子,一定要经他过目,如果发现对己不利的,他就把奏折给隐匿起来不报,这样一来,各处仕途不顺的文武官吏争先恐后地前去贿赂他。

胡惟庸在中书省台前风风火火地干着,而李善长则拿着遥控器在后面指挥着。

后来朱元璋以“胡惟庸案”株连李善长并非是毫无道理的做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