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明朝朱元璋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朱元璋有过传位给朱棣的想法吗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丙子日,被朱元璋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标死了,这对朱元璋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在野心勃勃的朱棣心里这是一次“咸鱼翻身”的机会。
现任皇储死了,朱棣作为最有“治国之才”的一个皇子,其力争“补位”的欲望被极度的激发出来。但事与愿违,这是一次窝心的机会,如泡沫般,看似绚丽,却瞬间碎灭。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太子(朱标)薨,太祖欲属意于上(指朱棣)。一日,召侍臣密语之曰:‘太子薨,诸孙弱不更事,主器必得人,朕欲建燕王为储贰,以承天下之重,庶几宗社有所托矣。’翰林学士刘三吾曰:‘立燕王,置秦、晋二王于何地?且皇孙年已长,可继承矣。’太祖默然。是夜,焚香祝于天曰:‘后嗣相承,国祚延永,惟听于天耳。’遂立允炆为皇太孙。”
从上面那段对话可以看出,朱标死后,朱元璋首先考虑的皇储人选是朱棣,但却被一个叫刘三吾的翰林学士给反对了,理由是,立了朱棣,把朱棣的二哥和三哥秦、晋二王放到了什么位置?再者,皇孙里面有年龄大的能够继承大统。于是朱元璋就出于“后嗣相承”的想法,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
就这样,朱棣继承皇位的好事一下子全被这个刘老头给搅黄了。
因为上面的记载是出于朱棣钦定的《明太宗实录》,难免有“利己”的嫌疑。
那么到底朱标死后的储君重立过程中,有没有朱元璋要册立朱棣为太子这档子事?从常理角度来看,似乎不太可能。朱元璋的干儿子也是朱棣的干兄弟、建文朝军事猛将平安战败以后投降了朱棣,先是被重新任用,但后来让朱棣夹枪带棒的羞辱了一番,平安最终受不了,上吊自尽了;与朱棣作对过的建文朝文臣学士只要被逮住了,个个都被朱棣折磨而死;要是建文朝大臣逃走了,那就拿他的家眷开刀,牛景先是跟随建文帝出亡,朱棣逮住了他的妻子,叫几十号人去迫害她,要是作对的建文朝大臣或家人逃了或早死了,朱棣就叫人去挖他们的祖坟,建文朝御史高翔被虐杀了还不算,他的祖坟也让朱棣给扒了,还有耿炳文、梅殷、盛庸、徐辉祖……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更不用说方孝孺、齐泰和黄子澄等人。以此看来,如果真是当年刘三吾挡住了朱棣“进步”的道路,尽管“靖难”成功时刘老头早已死了五六年了,但恐怕他也逃不脱被扒坟鞭尸的厄运。可事实是朱棣没有对刘三吾实行秋后算账,由此可见,极有可能根本就没有要册立庶出之子朱棣为太子这回事。
再有,有关朱元璋欲立朱棣的说法,在永乐朝的实录中有很多,这未尝不是朱棣为自己篡位而搞的开脱之词。王崇武认为:“惟太祖苟真有意立燕王,真以刘三吾谏而止,则成祖当深憾三吾,不应于今传《太祖实录》中无微词,更不宜以其谏入两朝实录。”
退一万步来讲,即便有这回事,那朱元璋为何最终要放弃立朱棣为皇储的念头?
众所周知,为了确保大明帝国长治久安,朱元璋处心积虑地杀戮功臣,精心设计《祖训》和《祖制》,不就要子孙后代照着他既定的方针办事吗。因此说,作为开国之主的朱元璋极为重视和注意自己的“开创”举措,更何况立了庶出的朱棣为太子,这就等于说是朱元璋自己首先不遵守中国历代嫡长子继承制的规则,给大明开了废嫡立庶的恶例。对此,有关文人笔记留下了朱元璋的这般说法:“自我创天下而以天下传之庶孳,万世而下有庶夺孳抗宗者,我开其乱也。乱传而万世之传,足虑焉。”《建文皇帝遗迹》
意思是,我朱元璋开创了大明的天下,却传位给庶子,会导致后世皇子夺权的惨剧,而罪魁祸首就是我朱元璋,要不要开“立庶”这个坏头,要慎重考虑。
明代嘉靖年间文人高岱也曾剖析朱元璋的无奈心态:“所以欲易储而不果,盖亦有甚难处者于其间。何也?创业之主,其所为即后世之所程法。况继体垂统,大事邪,祖训著作有定制,岂容所行之不符也?盖欲易储者,所以贻一世之安;而终不易者,所以定万代之法。是故有权衡轻重其间,而又况有秦晋二王在,尤难处也。”
不管帝国权力高层有没有讨论过是否立朱棣为太子,但有一个历史事实却是当时大明臣民所熟知的,那就是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遵循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立了朱标的儿子、朱棣的侄子朱允炆为皇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