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广难封:因不是个合格的将领

(2017-04-19 10:02:28)
标签:

历史

汉朝

李广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李广难封:因不是个合格的将领

《史记》里的李广颇有些骁勇之风,冲锋陷阵,不在话下,但终生未得封侯,难怪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感慨“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我们为李广的悲剧愤愤不平。

李广为何难封?有人说是生不逢时,有人说是运气不济,有人说是性情所致,也有人说是不善用兵。事实上,在重视军功的汉朝,李广终生未能封侯最重要的原因是战功不够。在司马迁笔下,李广英勇善战,才华横溢,令敌人畏惧,令军民爱戴,是个举世无双的大英雄。然而,李广究竟立了多少战功,是不是个出色的将领呢?司马迁对此的记录却是文笔多于史笔,大多用“杀首虏多”、“军功自如”等语言模糊表述。这并不是司马迁的疏忽,而是因为李广实在没有多少像样的军功可以载入史册。

李广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但都是小规模战役,而且败多胜少,至多功过相抵。汉武帝时,论赏封侯的标准是斩获敌首上千,李广未能达到这一标准。而与他同时期的卫青、霍去病,同样出征匈奴,却多次斩获敌首数千以至上万,同样带兵经过雁门关,却没有像李广一样中敌人埋伏损兵折将,而是领兵有方,取得优势。据统计,卫青一生七次出征匈奴,一共斩获首虏五万多级,霍去病四次出征匈奴,斩获首虏级数超过十一万。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李广的战绩都不能与卫青、霍去病相提并论。

作为汉代最著名的将领之一,李广为何在疆场上频频失利,成为一个不称职的将领呢?这与他的行事方式有关。李广武艺、射艺超群,英勇过人,却容易冲动,爱逞匹夫之勇,加之少谋略,所以一对多的格斗能占上风,带兵作战却没有章法。

汉景帝时的典属国公孙昆邪曾称赞李广“才气天下无双”,然而紧接着的评价却是“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从侧面说明,李广经常一个人冲上去与敌军拼杀。这样的作战方式对于普通士兵而言固然可取,但成为将军后,倘若还置大军于不顾,自己奋勇杀敌去,便难免落败。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李广在多次战役中凭借自身的好武艺和好箭法击退了敌人,但几乎看不到他统领军队集体作战的描述。最能证明这一点的莫过于李广受伤被俘之后冲出敌围,然后收集余部回京。然而他为何会与部队失散,独自被俘?不难推断,他又是单刀赴敌,忘记自己是一军统帅了。此外,李广带兵习惯率性而为,对军队缺乏纪律约束,对作战策略缺乏统一部署。据记载,李广的部队没有严格的编制、队列和阵势。士兵晚上不打更,也不巡逻自卫,只在远处布置侦察兵。这样松散的管理不利于严肃军纪、提升整体作战能力,而且往往在突如其来的危机面前缺乏应对能力。

有一次,李广与懂得卜算的王朔聊天,说:“自汉朝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很多才能不及我的人都已按功  封侯,唯独我没有封侯,是命中注定吗? ”王朔不答,反 问道:“你可曾做过什么悔恨的事情?”李广想了想,说:“我做陇西太守时,羌族人造反,我诱降他们后,又杀死了他们。”王朔说:“这就是你不得封侯的原因了。” (《史记•李将军列传》)

杀死俘虏当然没有直接导致李广不得封侯,却反映出李广的胸襟气度不足,这成为阻止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