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建文帝历史明朝 |
分类: 还有这种历史 |
建文朝的人渣成了朱棣的香饽饽
提到永乐皇帝朱棣时代红极一时的酷吏,大家会想到纪纲和陈瑛,这两人在建文时代都是臭烘烘的“人渣”。
纪纲本来是济阳官学的学生,由于品行不端被学校开除,朱棣“靖难”路过济阳时,纪纲便投奔了朱棣,后来成为了永乐朝著名的特务头子——锦衣卫指挥使,死在他手下的人数不胜数。
陈瑛在建文元年因贪污受贿被建文帝贬到广西去劳改,朱棣靖难成功后,马上赦免了陈瑛,这个劳改犯一夜之间就成了大明的左都御使,署督察院事,主持大明“最高检察院”的工作,此人以告讦著称,被他陷害的人不计其数。
此类人渣为何会成为香饽饽,换言之,朱棣为何会重用这类“人渣”?《明史》说得很到位:“(永乐)帝以篡得天下,御下多用重典。”其意思至少包括两方面:第一,对于出逃在外的建文帝及其残余势力,篡位上来的朱棣每时每刻都得保持警惕,因为这天下原本不是他的,一旦建文帝卷土重来,后果不堪设想,而通过重用奸臣酷吏搞侦查揭发,则可将一切潜在的危险消灭在萌芽状态;第二,朱棣上台时,建文朝大臣大多数都选择了出亡,再加上南方人大多有建文情结,对朱棣的统治极度反感和厌恶,不任用酷吏重典,朱棣的皇位怕是坐不稳当。
正因为如此,“(陈)瑛首承风旨,倾诬排陷者无算。一时臣工多效其所为,如纪纲、马麟、丁珏、秦政学、赵维、李芳,皆以倾险闻。”
由于陈瑛备受朱棣宠爱,朝廷上下很快出了一大批告黑状的能人,他们一无所长,专门拿了“放大镜”给别人找茬,马麟就是这类奸佞之中的“先进模范”。
马麟,原本是洪武末年的工科给事中,相当于七品的监察官。建文帝当政时,他因违法犯罪,被贬谪到云南去当令人不齿的胥吏。朱棣上台后“恢复祖制”,专门“捡垃圾”,将建文朝被罢黜的官员给一一找回来,并官复原职,马麟这个原本在建文朝的人渣就在这时一下子回到了京师上班,没过多久,他就被调任兵科都给事中,专门从事监察工作。
但马麟的工作能力与水平实在太差,“无他建白,专以讦发为能”,换句话说,他的告状专业户,可这么个专业户却又“不识大体”,不像陈瑛之流抱大西瓜,他专“捡芝麻”,逮住大臣言行中微不足道的事情无休止地弹劾,弄得本来对告讦情有独钟的朱棣很不耐烦,他告诫马麟:“大臣上书与奏章一类文稿中有一两处文字错误也在所难免,改一下就行了,你不停地奏劾,烦不烦啊。”谁知马麟脑子里就少了一根筋,他这样回应朱棣:“奏章里要是有人不称臣的,总不能宽宥吧。”朱棣一听这话可来气,心想这家伙怎么这么笨,不如向他说明白一点:“你说大臣在奏章中漏称臣,这类事情或许偶尔会发生,不必过于计较,你身为言官,应该针对我大明军国大事多多纠察,细微之误就不必纠缠不清了。”朱棣的话再明白不过了,马麟的告讦太上不了台面了,后来朱棣找了机会,将马麟从原来的岗位上调走了,让他在通政司上班,担任通政司的右通政。
马麟干上右通政后逐渐“悟”出了门道:必须与皇帝保持一致,为君分忧。通政司掌管天下奏章,将之呈上,直达皇帝那里。皇帝会根据奏章的内容与大臣讨论意见。
有一次,朱棣在阅览奏章后对周围大臣说:“各地频发水旱灾情,朕很担忧。”当时马麟在场,一听皇帝这话,就认为这是与皇帝“保持一致”的最佳时刻,他就马上进言:“水灾和旱灾哪朝哪代都有,如今天下太平,就算一两个地方有灾荒也不算啥,这都是天意。”
马麟本以为这次说到位了,谁知朱棣把脸一板,马上严肃地教训起马麟来了:“儒家的《洪范》说,久旱久雨,这原本都是人间的事啊,你怎么能归咎于天呢?我听了你的话,就知道你是不读书、不学历史的。”听到这话,马麟羞得就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即使这样,朱棣也没贬斥马麟,相反让他久任言官,其目的十分清楚,朱棣要的就是这样的走狗看住底下人有无任何背离或忤逆皇帝的言行,据记载,“(马)麟居言路,纠弹诸司无虚日。”就是说马麟天天给大明衙门找茬,弄得大家都十分紧张,唯恐出一点差池。可马麟的能力让人实在不敢恭维,加上他老是鸡蛋里挑骨头,引得人人侧目。但就这么个无德无能的小人却一直被朱棣用着,最终死在任上。
但是,不要以为朱棣把那帮人渣当做香饽饽来重用,就把他看成是昏君,朱棣深知任用酷吏可以打击异己分子和潜在危险势力,但酷吏们的人品素质及所做之事绝不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永乐朝从一开始实行酷吏高压政治起,朱棣就一直保持着警觉之心。他曾跟廷臣说:“(陈)瑛刻薄,非助朕为善着”,于是对陈瑛“所奏不尽从”。
这朱棣能成为一代雄主,在用人上其实不糊涂。